我一直认为,自己所以有一些文字天赋,是传承了母亲的基因,得益于母亲的早教。母亲是20世纪50年代的高小毕业生,曾当过五六年的小学教员。记得我上小学前,母亲就教我识字、认拼音、查四角号码字典。也许是会查四角号码字典的缘故,我慢慢地看书就没有障碍了,读书的习惯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当时村子里有一间闲房,存放着几箱子书,我都看了。而且对繁体字我几乎是无师自通,不一定会写,但多数能读得出来。这应该就是我的语文课、写作课的启蒙吧,老师就是母亲。
1962年母亲回村时带回去一架蝴蝶牌缝纫机,自那时起一直到1981年我们家搬到县城居住为止,母亲一直不计报酬、乐此不疲地帮助乡亲们缝制衣服。记忆中,一进腊月,家里满炕放的都是乡亲们的衣服布料,母亲起早贪黑又是裁剪又是缝制,直到腊月三十才有时间抱上一堆我们兄妹替换下来的衣服,到村里水井下面的泉水池去洗。母亲不知从什么时候、向谁学的推拿按摩,村里谁家的小孩发烧、肚子不舒服,也都会请母亲去给推拿,很快就好。
母亲智商情商都很高,无论为人处世还是管理家庭,都能体会到她的心胸、格局。我们兄妹5个,先后成家立业,慢慢发展到几十口人,始终和睦相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母亲很会处理家庭矛盾。儿子、儿媳有了矛盾,母亲一定是首先责备儿子;女儿、女婿有了矛盾,一定是首先责备女儿。1992年年底,已80多岁高龄的老岳父因肺炎在和顺住院4个月。当时我由于公务缠身,爱人只能一个人在医院昼夜照顾,真是身心疲惫,难以支撑。那段时间,爱人一日三餐都在我父母这边吃,有时难免在他们面前埋怨我几句,父亲往往会替我申辩,说建平工作忙,也不由他;母亲则相反,总是顺着我爱人再骂我狠些,爱人破涕而笑,火气也就消了。这4个月,母亲每天都会精心给岳父做各种他喜欢吃的饭菜,由父亲送到医院。
母亲胆识过人,再大的事都能沉得住气,不会影响照顾全家人的生活。大约是1969年,父亲先是崴了脚,后来又满脸长疮,接着因肾脏长了嗜铬细胞瘤辗转省城和北京求医。当时大哥陪父亲在外治病,母亲在家照顾我们。母亲尽管焦虑异常,但始终不在我们面前流露出更多的悲伤,而是平静、坚毅地管理照顾着我们兄妹的生活。记得有一天,县委通知说让组织部的一位同志陪母亲到北京看望父亲,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手术后昏迷40多天,医院几次下病危通知,决定让母亲去北京探视是做了最坏的打算。好在待母亲赶到医院,父亲已脱离危险,开始好转。将近7个月的时间,完全能感受到母亲是异常焦虑、担心的,但她从没有在我们兄妹面前说过父亲的病有多重,只是说现在医疗条件好了,你们父亲的病一定会治好。
母亲很善良。当年生活在河南唐河县的二伯父因故无法照顾6个子女,父亲就让大哥去把两个姑娘接回和顺老家,整整住了一年。那时我们家实际也很困难,但母亲毫无怨言,尽其所能给两个侄女以温暖。我大伯父与大娘离婚后一直单身,母亲把我大伯父当长辈一样关心、照顾。后来大伯父病重在床,几个月的时间都是母亲在村里陪护,直到料理完他的丧事才回了县城。
母亲热爱生活。我爱人经常说,老人家是很俏的,穿衣很讲究,很注意颜色、款式搭配,看上去很得体。母亲喜欢旅游,随着各自条件的改善,我们兄妹不时会带父母到各地旅游。有一年,我爱人跟母亲说,今年给你们的生日礼物是港澳游,二老听了很高兴,从香港回来后,一再和人们说起旅行见闻。即使晚年时因肺部患恶性肿瘤做化疗,头发掉了,母亲白天也要把发套戴上,以干净整洁的形象示人。为了调节母亲的心情,我给一直带母亲往来和顺与太原治病的弟弟打电话说,让妈到晋城住一段,换个环境心情会好点。可能是我们一到双休日就带父母出去游玩的缘故,那1个月时间,是母亲患病以来精神状态最好的。有一个双休日,我们带父母到河南少林寺游玩,晚上有实景剧演出,大家说晚上天气凉,又坐了很长时间车,不用去看演出了,母亲执意要去,看完演出后,母亲还兴奋不已,连连说“这也值了。”
热爱生活、善良勇敢的母亲永远是我们人生的榜样。
冯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