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的玉露香梨如今盛名在外,全县共种植23万亩。恰逢采摘季,我来到腰南村帮忙,从摘梨开始到卖梨,前后共7天,辛苦却也甜蜜。
腰南村是隰县寨子乡一个极普通的自然村,我的亲家就生活在这里。村子在垣面上,极目远望,是一座座山岭,那些山岭正是隰县紫荆山日出的地方。黄土高原的大风常年从西北方向刮过。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火红的霞光洒满大地。大地上黄黄的色彩,是成熟的谷子。几百亩果树枝头上,一颗颗绿得发红的果实,正是成熟的玉露香梨。
亲家一共有18亩玉露香梨树,分4块地栽植。我来时,亲家已搭好一块6亩地的梨棚,棚下是地毯,采摘回的梨成堆放在地毯上。棚上是防晒黑网罩,旁边是足够盖梨棚的大塑料布,应对下雨。第一块梨园快采摘完时,亲家唤我去第二块地搭梨棚。我们刚搭好梨棚,摘梨的工人就走进了梨园。他们都是亲家雇来的,其中5位来自乡宁县,另一位是本县的摘梨行家。
亲家拿到梨园二三十只塑料桶盛放摘下的梨,一位男士开三轮摩托车负责将放满梨的桶运往梨棚。梨棚下还留了两个人专门负责堆放摘下的梨。一颗大梨重1斤多、小梨也有半斤,梨从桶里取出不能随便堆放,每颗梨的把儿面向哪里是有讲究的。紧紧张张采摘了4天,所有玉露香梨全部有序堆放在梨棚下。
第四天下午,收梨的老板派司机将500个梨筐卸在梨棚附近。次日凌晨5点,老板又派司机拉来一车网套、梨筐内用的围布、纸板。我们帮忙卸完货,司机又去接装工。装工一共11个人,清一色女工,带班的女工燕燕很负责,司机拉来的梨筐、网套、围布、纸板,用了多少还剩多少,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女装工围着梨堆散开,熟练地开始装筐,她们将个别有虫眼的、被梨把儿扎过的、有黑斑的、没套袋的梨统统拣出来,视为烂梨放到一边。
亲家在本村雇的人将白色围布围在梨筐内,垫一块纸板,供所有装筐人使用。另有3个人负责将摆好围布的梨筐放在女装工身后,然后再将装满的梨筐过秤。4筐称一次,大约60公斤。我和燕燕一人拿一个本子记录,一车装满是350筐。
采摘、装筐、装车,装工们的说笑声和果农大哥高亢的歌声汇在一起,飘过山梁,小小的山村充满了生机。
晚上,女婿从别处拉回一些个头均匀的玉露香梨,说这些是要装箱快递给顾客的。月亮升起两竿子高,亲戚们都蹲在地上帮忙。有人加网套,有人往纸箱内加泡沫层,有人用胶带封纸箱,装完85箱时已是半夜了。感觉刚躺下休息了一会儿,突然就被雷声惊醒了,我赶紧起来,与亲家、亲家的弟弟和弟媳乘坐三轮摩托车快速赶到梨棚盖塑料布。大风用力刮、我们用力拽,费了好大力气才绑好。
我问亲家:“这么大的风,没摘的梨肯定让风刮下来了吧?”
“没事,地边有防风网。”亲家说。
“那造价很高吧?”
“主要是国家补贴,个人每米仅出10元。果园里的水管也是国家补贴。”
回到家,我们每个人的衣服都湿漉漉的。晾衣、说话间已是凌晨4点半,亲家母又开始生火做饭。不到6点,工人们就开始干活了。
天亮了,雨停了,地上到处水汪汪的。今天特殊情况,装工没来。我没事就到村子里转悠。村子不大,家家户户的房子都装了彩钢顶、院里停着汽车。路口一位老大爷正搬梨筐,我问:“村里买小汽车的有几户?”老大爷笑笑:“不是几户,是全部。村里13户,家家有汽车。”
“家家都有小汽车?”我有些怀疑。
“是啊,自从栽上玉露香梨,村里生活大变样。前几年村里买回三四辆车,去年家家户户都买了小汽车,房顶还搭起新彩钢。”
其实腰南村只是隰县玉露香梨栽植的一个缩影,午城镇习礼垣、阳德垣栽植的玉露香梨树更是连片几万亩,春天美景好比“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秋天梨果十里飘香。隰州儿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向前,一个又一个村庄奔上了小康之路。
石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