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链长制方面,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链和首批20家“链主”企业实施延链补链,链上企业已达514户;在发展专业镇方面,全省262个专业镇,聚集经营主体5572户;在培育乡村e镇方面,引进电商龙头企业257户,带动就业3.8万余人,网络零售额达57.31亿元……近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山西加快转型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六场发布会上,涵盖“十大平台”建设成果的系列数字公之于众。这一串数字掷地有声,进一步坚定了全省建设经营主体集聚平台、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的信心。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是我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使龙头企业“顶天立地”,让中小微企业“遍地开花”,平台至关重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支持产业转型、承载企业集聚的“十大平台”,包括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发展专业镇、打造开发区升级版、培育乡村e镇、打造文旅康养集聚区等。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再次强调,将建设经营主体集聚平台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有效抓手。政策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如今,“十大平台”建设成效如何?新闻发布会上,详实的数据充分彰显出“十大平台”已成为培育、集聚、壮大经营主体的重要载体。截至9月底,全省经营主体总量达429.1万户,企业数达118万户,每千人拥有企业数33.78户,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打造“十大平台”,促进集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上下合力下好“一盘棋”。从成立工作专班,到健全工作机制,再到明确将“十大平台”建设成效纳入营商环境专项考核范围,各市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出台了各类配套支持政策。以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例,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部门从政策支持、载体建设、生态营造等多个方面,持续推动创新创业平台量质齐升,逐步构建起“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培育体系,有效引育了一批经营主体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其中,新获批和重组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新建省实验室5家,共建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等4家省校合作机构。实践证明,基于省情打造的“十大平台”可以精准引导经营主体,解决“力往哪里聚,路往哪里走”的问题,不仅可以实现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的有机结合和效益最大化,而且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更好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
规模庞大的经营主体,是我国经济的韧性所在,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要持续巩固提升“十大平台”的集聚作用,全面创优营商环境,千方百计让经营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接下来,全省将重点提升乡村e镇、文旅康养、创新创业平台、农业龙头企业等“四类平台”集聚优势。以乡村e镇建设为例,在广袤的三晋乡村,越来越多“新农人”加入直播卖货行列,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持续推动“产业+电商”融合发展、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健全农村快递物流网络、如期建成全省100个乡村e镇,等等,都将有效促进更多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与乡村e镇双向赋能,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
经营主体有活力,市场经济就有动力。全省上下握指成拳,合力致远,建强“十大平台”,一定会推动经营主体加速集聚、量质齐升,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陈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