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评论

推出“静音车厢” 引领文明出行

  近日,“高铁静音车厢”登上热搜。铁路部门在京沪、京广、成渝高铁等部分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上设置了静音车厢。乘客购买高铁票时,可在12306App上选择标有“静”字的车次。“静音车厢”的设置给旅客带来多样化选择,无疑符合人们对高质量出行体验的需求,同时也体现出维护公共文明与提供精细服务的探索创新。
  如今,乘坐高铁出行,已成为人们普遍选择的一种交通方式。但同时与噪音相关的话题也常引发热议。譬如短视频音乐大声外放、孩子哭闹喧哗以及一些旅客毫无顾忌大声接电话造成的嘈杂等。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噪音,制造者似乎觉得无可厚非或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诸多不愿意被打扰的旅客,则感到自己想要一段安静旅途的需求被不断让渡。
  毋庸讳言,解决公共场所里的类似矛盾,很难寄希望于某一方的让步,也更不应以暴制暴去实现安静。铁路部门在高铁上设置“静音车厢”,车厢内语音播报音量降低,且提供眼罩、耳机等物品,目的是为了保证旅客有一个安静的乘车环境。应该说,“静音车厢”在一定的空间内达成“各自安好、互不打扰”的平衡,满足旅客们的个性化需求,是非常合理、人性化的举措。
  不过,设置“静音车厢”,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尽管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但保障“静音车厢”长期正常运行,尚需久久为功的倡导和涵养自觉意识。不言而喻,一旦碰上个别不够自觉的旅客,就可能对整个车厢的静音效果产生较大影响。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保持车厢的安静环境,不是光有一个“设置”就能完结的事情,还需要约定俗成,形成规矩意识。这不仅需要乘客自我约束,需要乘务员不厌其烦地提醒,更需要制定完善易于落实的制度规定。
  与此同时,在那些非“静音车厢”,是否就默认可以肆意外放手机声音、大声喧哗了呢?显然不能。大声喧哗吵闹,包括短视频的音乐、刺耳的手机声等,无论在哪一节车厢都应该被规制。“静音车厢”之外的安静权也需要被守护。车厢是一个流动的社会,要在这个高度封闭的流动空间内建设理想的场所,需要耐心的、具体的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从某种角度讲,“静音车厢”传递的不单是安静,更是在倡导形成一种自觉崇尚和追求文明的意识。公共场合的安静是文明的一种标志,需要每一个人都自觉要求自己,与他人共同遵守公共场所的安静规定。“静音车厢”应该是一个社会希冀的文明缩影,让人们经过实践,从中逐步学会、适应和习惯在私域之外应该遵守的规则,引导人们涵养文明意识,遵循文明规范,以此推动社会观念进步,促进人际间的和谐共处。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必须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推动全社会涵养文明共识,需要一个又一个行动。从“中国式过马路”到“车让人,人守规”成为社会共识,从靠体力拥挤到自觉排队成为默认选择,文明在一点点进步。也许“静音车厢”不能一蹴而就,效果也有待检验,但只要开始,只要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坚持,一点一滴汇集,文明就一定会成为每个人心中不容动摇的行为规范。

周荣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6期

  • 第2023-10-15期

  • 第2023-10-14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1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10-09期

  • 第2023-10-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