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临德里的红色传承

  


  站在村子西头的峨眉岭台垣眺望,远上白云间的黄河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好似一条又长又细的飘带舒展在大地上。
  吕车,这个千年古村静静地坐落在夕阳里,无言地诉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
  吕车村位于永济市,在虞舜时期隶属临德里,与诸冯里、义吉里相邻,是舜生诸冯、躬耕稼穑、河滨制陶、雷泽捕鱼、夯土筑城的地方,承载着德孝文化的根脉与魂魄,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相传该村原有郑、胡、严、吕四大姓,其中吕姓为大户,便命村名为“吕庄”,后改为“吕撤”,因“撤”字笔繁难写,便改为“车”(《蒲州府志》记载)。千百年来,村子里的人们生活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虞舜文化精髓之中,同时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内。吕车村是集数代生来就深知生活之美的人共同创造的,天气、地理、历史、民风、建筑、艺术,众美具备,集合而使之成为今日之美。
  吕车村的西头点缀着池泊,远处有紫色的中条山耸立于云端。村子周围有土城墙环绕,东门“迎紫气”、西门“望瑶池”,一条大巷自东向西把村子分成南、北两大部分,东门外有“小观音庙”;西门外有“吕郎庙”,一说是吕尚庙;南门外有“白衣观音堂”;村北边一条东西走向的“北巷”,直抵西头“文庙”,庙里供奉文曲神和孔老夫子,如今已成为学校,早上琅琅的读书声如天籁从学校里飘过池泊,萦绕在吕郎庙殿堂上空。
  夏天,池泊里荷叶亭亭、荷香悠悠;冬天,阳光下人蹲在水边,能听到水波推送冰块的声音,透过忽宽忽窄的冰缝看水下,几乎透明的浅灰色小鱼游弋其间,悠然自得。我们童年的伙伴夏季常聚在这里玩耍,池泊水清冽甘甜,把嘴巴贴到水面,尽情地吮吸。水中天然生长着一种细鳞鱼,味道鲜美,想吃鱼了不用发愁,可下水摸鱼,可临水垂钓,可水瓢舀鱼。那个水池泊,早已深深地融入了小伙伴的生命里。
  刚下水时,身子怎么也浮不起来,记得年长的小义教我们一个办法,就是把裤子在水里使劲倒扣,裤腿就鼓起来,拔一把秘密草把裤腰扎住,趴在水上面,双脚扑腾扑腾几下开始狗刨刨,身体就浮起来了,这下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中午都玩水,直到下午上课的钟声响了好几遍,老师赶过来了,我们才慌得反穿了裤子,提溜起衣服像泥猴子似的跑到学校。班主任秦老师命令我们在教室后面站一排,双手扶住墙。他瞪着大眼咬紧牙关,拿一根教鞭棍狠狠抡在我们撅起的屁股上,疼得我们张大嘴巴,却一声不敢哼。老师气坏了,让把家长叫来,我们可不敢告诉大人。屁股疼得不能挨凳子,只好扶着课桌上课,私下给老师起了个绰号“棒棍子”,记忆深处却忘不掉这个教训过我们的老师。他人长得很帅,个子高高的,脸庞的棱角分明,那时候他是少有的优秀语文老师,学问、才华,都是我学生时代的唯一所见。他不仅文学素养好,而且写一手好字,板书是标准的楷书字体。他讲课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听他的课真是一种享受,他用尽一生在诠释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职业内涵。
  学生时代无疑是最美好的,秦老师的身影总还在眼前浮现。记得刚开学的那个秋天的上午,他对我们讲那句“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还是那么清晰在耳,让我终生难以忘记,它不仅刻进我的记忆里,更刻进了我生命的年轮里。


  重重叠叠的往事,穿过漫长的光阴,一件件浮现在眼前。
  在吕车村东有一处东北走向的秦驰道遗址。《诗经》中的《秦风·无衣》诗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站在秦驰道遗址,我遐想:秦帝国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抵御外敌,修通了从都城咸阳出发连接全国大多数郡治的驰道(这里面蕴含着秦人的智慧结晶),从那时起,吕车村的先民通过这条“高速公路”就可以直达河西进行经济、贸易、迁移,实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相互交流、融合,随之带动一方城镇人口的密集和发展。据老辈人相传,村中的秦姓就是从西安迁来的,及至清代中叶,秦姓人家已成为村子里的大户。
  吕车古村落建筑群主要为村民住宅用房,多为一层砖或土结构房屋,典型的黄土高原民居建筑风格,现存有明清时期形成的古巷3条、古树2棵、古井4处、古地道1处、石碾和石硙多个,形制古朴,建筑典雅,这里至今留存着古中国遗址和关于虞舜德孝天下的传说。
  这是黄河流域一个充满文韵的古村落,承载了吕车村居民3000年的历史记忆和生产、生活智慧。1929年的年馑和1932年的瘟疫,使村里的人口大量死亡,剩余人口为秦姓、严姓,还有杨姓、魏姓、李姓人家,以及1919年从湖北投亲而来的郭姓人家。那场惨烈的天灾过后,吕车村只剩30户人家,仅百余人。1938年,染布印花的商人张元芝从老家山东东阿县一直向西逃难,躲避日本鬼子。他挑着一副挑子,带领一家老小沿黄河一路北行至吕车村,村子西头一池清水其光粼粼、其声淙淙,似絮语、似叮咛,似命运之神预设的殷殷挽留,张老先生顿觉此地正是一家人理想的安身立命之所,于是停下远徙之足,借住人家落脚,从此走村沿巷染花、印布——张元芝就是我的爷爷。也许是这里的民风淳朴、宽厚与善良感动了他,他用仁爱与谦和,一分一厘挣起一份家业,并在这个村子繁衍生息。多年以后他的大儿子参加解放军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朝鲜战场多次负伤不下战场,和爱人共同荣获抗美援朝军功章,在深情而温暖的故事背后,充满了安静与平和。


  黄昏来了,夜色逐渐朦胧,炊烟扶摇在村庄上空。
  仿佛一瞬间我们几个伙伴已成为中年人了,坐在自家的土院子里,在炊烟里享南风吹拂,谈庄稼收成、谈论光景,又在聆听秦老师谈论雅兰奶奶和英勇不屈的泉子爷爷。
  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抢粮抢牲口抢女人,村里有女儿的都早早嫁到婆家。一个冬夜,教书先生的女儿雅兰嫁到了吕车村,丈夫叫泉子。白天,泉子早起去5里外的镇点学校教书,有时回来很晚。雅兰心里怏怏不乐,很是担惊受怕。其实,泉子是地下共产党员,教书是为了掩护开展党的活动,他经常给雅兰看一些有关党的宣传的小册子,在如饥似渴地读过之后,雅兰明白了丈夫是什么人、共产党是什么党。于是,晚上,在灰暗的油灯下,雅兰经常帮助丈夫抄写一些文字,时间长了,雅兰对革命的道理懂得越来越多,便自愿和丈夫一样有信念做一根灯芯,让共产党这盏灯更亮。
  1944年深秋,因为汉奸告密,泉子和地下党组织成员撤退到夏县山里,坚持游击战争。临走时他怀着愧疚心情把雅兰揽入怀中,轻声劝慰“等我回来,再好好娶你一回”。当泉子在前方浴血奋战时,雅兰对泉子的思念只能深深地埋在心里,或者,把思念泉子的话都一针一针地纳在鞋底里、都等在望穿秋水的大门口。当然,除了对泉子的思念,雅兰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为党工作!因此,雅兰时常以串亲戚的名义走村入户、搜集线索,向党组织传递消息。泉子为保护军粮和掩护战友转移,在山口间狙击日寇负伤昏迷后被逮捕,遭到了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折磨,最后被杀害,临终时泉子高呼“共产党万岁!”他鲜活的生命定格在抗战胜利的黎明前夕。
  泉子以高度的家国情怀,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为我们书写了一部光荣的村史。失去丈夫的雅兰依然温婉贤淑,用全身心的爱怜悉心照顾着秦家老小,用家传的中医推拿手法和针灸为村里村外的孩子们治疗小儿惊食、感冒咳嗽,几十年间,雅兰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没有要过任何待遇。新中国成立后,当年传递情报的战友有些已成为西藏自治区领导和部队领导,在生活困难的年代,来看望雅兰时都表示:“老嫂子,让我们照顾你的儿子吧。”雅兰却说:“当年你们和泉子闹革命向谁去要过照顾?”
  雅兰的一生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是,静下心来温习我们党的历史,不就是许许多多诸如像雅兰这样的母亲用乳汁滋润了我们的事业吗?雅兰的孝悌、贤淑感动着临德里的每一个人,积淀成吕车村的宝贵留存和绵绵不绝的记忆。


  夕阳西下,麻雀、鸽子和不知名的鸟儿都停止了啼啭,窗口边、门脚下、墙背上、院子里,四周溅起了虫儿们的低吟浅唱。
  1958年,雅兰的儿子俊子被任命为吕车村党支部书记,青年党员杨全山为大队长,一个是烈士的后人、一个是贫下中农的后代,火热的激情年代,他俩带领社员平田整地、兴修水利,建设美丽的吕车村大家园。
  冬夜的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更高。杨全山带领青年突击队实行战时管理办法,一出勤两送饭,白天黑夜连轴转,每天比成绩、比进度、比哪个队平整的土地多,发誓要把台垣地改变为良田。他有一个理想:让共产党这颗种子,在人民群众的土地上生根开花。
  在工地,杨全山领着社员忙活一天,骨头架都快散了,星夜回家,又有一大堆的家务在等着……尽管那时他年纪并不大,可是村里乡亲都尊着他,谁家出了大事,要请他去帮着拿主意;哪家两口子吵架了,他去了三言两语就能使他们和好如初;婚丧之事,他去全盘谋划;嫁娶之时,前前后后也离不开他。一片热心肠,一堆苦难事。长期的劳累,使这个健壮的汉子积劳成疾,晕倒在工地。人们七手八脚把杨全山从工地抬回家,村医生赶过来了,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一把抓住村医生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全山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队社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医生发现其他的几个乡亲也都睁大了眼盯着他,似乎医生点一点头,杨全山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杨全山棕红的脸色,当时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黑色棉袄的肩头上露着个大洞,一片棉絮还挂在那里。杨全山的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低下头,一针一针地缝。在月光下,她眼里晶莹发亮。年幼的儿女使劲摇晃父亲,哭喊着:“爸爸,你快点起来,别睡了。”
  最终,还是没能抢救过来。杨全山的棺椁葬在距离村子很远的地块上,头枕条山,迎薰解愠。人们从此把这块地名称呼为“全山坟”,一直沿用至今,它就像一座无形的丰碑传承延续、永载史册。一棵大槐树,记住乡愁、记住村魂;一个好干部,积聚能量、凝聚人心。


  清晨,空气是那样清新,深吸一口,胸肺里感到分外凉爽、舒畅。眼前的吕车村,更像是古老诗歌里的某些章节,碧的瓦、白的墙,带着点自然风化的酥脆,那种陈旧的感觉仿佛使你倾听到一垛垛墙壁在无言诉说着谦和、仁爱,一座座房屋在演绎着孝悌、诚信的往事,巷子里弥漫着一种温馨、熟悉和亲切的如烟气息。
  漫步街头巷尾,你会发现这里的一步一景,处处皆可入画。中心大巷变宽了,家家盖了新房子,有的还建起了沿巷二层楼,全面完成了农村入户道路、污水纳管、垃圾分类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养老睦邻点、农村体育设施、村卫生室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我留意到,每家大门上一句句言简意丰的家训,就是中华文明虞舜德孝文化种子开出的灿烂繁花。
  这里种植着我心中最好吃的小麦、玉米,还有“一葡二桃三莓四瓜”优势品牌瓜果,形成农业、生态、文化三大优势,充分发挥了郊野休闲功能,丰富了乡村业态。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是那样地舒缓、恬淡,令人沉醉。蓝天、白云、村落、小巷见证着我的成长,蕴藏着我最美的记忆;古圣先贤、朴实村民讲述着感人的故事,弘扬着朴素而崇高的精神。村干部小秦激动地对我说:“这里有绿水青山,还有红色传承,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这一点我们特别有信心。”我也点点头,眼前盛大蓬勃的绿,正升腾着希望和梦想……
  来吧,我在临德里等你。

张继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5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3期

  • 第2023-10-22期

  • 第2023-10-21期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8期

  • 第2023-10-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