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鹳雀楼

  中国的名楼,多因文人的批点而声名鹊起:八百里洞庭湖畔的岳阳楼牵连着范仲淹气势磅礴的“记”,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三镇地标建筑的黄鹤楼附着崔颢的飘然欲仙的“诗”,地处赣江东岸、豫章古文明之象征的滕王阁刻着王勃雄浑壮阔的“序”。鹳雀楼能跻身名楼之列,同样得益于国人耳熟能详的王之涣的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使鹳雀楼不再仅是一座物理意义的高楼,更成为一座富有诗意、让人仰止的哲理之楼。
  自认为还读过几本书,当然会对极具人文气息的鹳雀楼心向往之。只是穿越1300余年的历史云烟,我登临的鹳雀楼,已非王之涣描摹的那一座。早先的鹳雀楼其实是一座戍楼,由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倡建——大冢宰就是宰相。当时北齐、北周纷争正紧,蒲州因地理位置的原因成了要塞之地,镇守此处的宇文护懂得靠“文”是“护”不住的,必须以武相御,于是构筑层楼瞭望御敌以夺先声之势。700多年后,金元二朝交战于蒲州,该楼毁于烽火硝烟之中,只剩故基留存。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那么多的血与泪、水与火,多少“春闺梦里人”化为“无定河边骨”,人犹如此,物何以堪!能够留存的古旧建筑自然稀如星凤,鹳雀楼能历经隋、唐、五代、宋、金的波谲云诡,已算幸运了。楼虽毁殆于战火,诗却传扬于天下,因而后世之人动重修之念也在情理之中。千百年后重修,比起原初的状貌,自然会留下新时代的印记。旧昔的鹳雀楼高为3层,新楼已升至9层;3层厚重台基托举巍峨6层楼身,挑出的4层翘檐攒高而收,十字歇山式楼顶,五脊六兽各安其位,月台、勾栏、柱础、回廊,在营造形制上,皆仿唐时式样。鹳雀楼是因盛唐诗人王之涣的诗出名的,新建之楼仿盛唐之制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踏阶而上,进入轩敞的厅堂,眼见古河东文史精华环堂排列,如同走进了历史博物馆。诸多陈列,挨挨挤挤,努力向游人宣示着这块土地上旧日的辉煌。这些陈列在真实性上毋庸置疑,而诗意就不必苛求了,似乎委屈了这座因诗而名的“诗楼”;尤其是一楼现代化的电梯让游人转瞬之间上到顶层,登临之趣荡然无存,不知该做何感叹!
  中国的楼阁,大约是专意于登眺的。唐代诗人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讲登此楼“悠然远心,如思龙门,若望昆仑”,这自然是诗意夸张之谈,但下文“俯视舜城,傍窥秦塞。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倒是依凭有据。站立楼之最高处,远望黄河平缓东流,恍若历史的长河在经历惊涛骇浪之后复归风平浪静,多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风云人物也隐匿消逝在苍茫的时间长河之中。散淡的云雾如有似无,远处的青山若隐若现,心中下意识地又吟诵起王之涣的诗句,脑海中王之涣的形象也由模糊而清晰起来。回首回廊之处,真就塑着一尊王之涣的全身立像。他叉腿而立,身微后仰,左手展纸,右臂轻扬,手中一支笔正要落下;宽大的袍袖折线飘曳,颇合我心中关于边塞诗人的飘逸风致。登楼这年,王之涣已是50多岁的人了,而意气未消、风骨犹在,因而方能留下千古绝句。
  独伫楼头,遥望远方,不免思接千载、精骛八极。在历史的编年史中永世传存的,是《登鹳雀楼》这首诗不朽的生命。登临鹳雀楼的人,精神也会直朝云端飞升。

张雪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5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3期

  • 第2023-10-22期

  • 第2023-10-21期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8期

  • 第2023-10-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