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是未成年人获取知识、认识世界、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近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公布。《条例》将“网络素养促进”作为重要一章,明确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基石。《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均对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当下,青少年课业负担多、户外活动少,接触网络多、父母陪伴少,心理问题多、宣泄渠道少,“三多三少”的现实情况,导致青少年喜欢沉浸于网络。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不良网络现象也给未成年人造成一系列消极影响。比如无休止地网上冲浪让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能自拔;再如,无底线地使用网络烂梗对未成年人进行侮辱谩骂让网络欺凌愈演愈烈;再如,无节制地打赏主播使未成年人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此类案例不断警示我们,网络素养促进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迫切课题。
《条例》明确要求改善未成年人上网条件,提供优质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强化学校、监护人网络素养教育责任,明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应具有识别违法信息、预防网络沉迷等功能。具体而言,网络平台在设计研发运营中要充分考虑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头弘扬优良家风,教孩子辨别网络信息、保护网络隐私;学校要以律育人,努力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其言行举止极易受到外部世界影响。我们不能强求所有“触网”行为都一本正经、一脸严肃,但也要不断优化互联网产品供给,促进未成年人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警惕格调不高、低俗不雅、价值观扭曲等有害网络信息侵蚀广大未成年人。
归根结底,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一方面要坚持“赋权”,赋予青少年在互联网中自我发展的权利,尊重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为青少年提供符合其身心特点的产品服务和健康的上网环境;另一方面要坚持“赋能”,注重网络素养的教育引导,提高其辨析是非的本领,培养其文明用网的习惯,使青少年成为网络强国建设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
薛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