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烽火家书

  知晓这封红色的普通家书,大约是几年前的事情了。最近,有幸再次走在这片沃土上,再次走进这封红色家书的收件地,桃源河岸畔的下马郡头村,沉下心来静静地虔诚地默读这封家信时,溢满的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这是俺村的一位烈士,叫冯庭楷。”与村干部王宝文坐定在村委会二楼会议室时,话题随着袅袅飘散的花茶香气徐徐展开,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年代,那远行的身影渐次变得清晰起来……
  一场小雨过后,平定县张庄下马郡头村的田野显得愈发苍翠欲滴。一个晒得黝黑黝黑的半大小伙正在地里除草,准备着春播,他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汗衫,腿上的粗布裤子也早已裂开了几道大口子。
  这是1938年4月的一天,中国北方的春天却姗姗来迟,阳光懒洋洋地照耀着晋东这片重重叠叠的黄土高原,照耀在长寿山下刚刚解冻的泼泼泉边。一张张稚气未脱却朝气蓬勃的八路军战士在泉水边挑着水,唱着歌,歌声穿过密林,穿过起起伏伏的沟壑,钻进小庭楷的心里。前些日子就听奶奶说起过,这是一支为了解放劳苦大众的革命队伍,可是他们怎么这样高兴呢?也就在前几天,寓居在村里的县城黄家有10多名孩子报名参军了,年龄最大的是22岁的黄生云,最小的黄瑞基只有10岁。
  这些天,住在村里的八路军宣传队几乎每天都在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小庭楷听起来感觉十分新鲜的词语,时常在他的脑海里回响着,撞击着。这一天,他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去毗邻的张庄镇上赶集,看到了一群鬼子正在镇上抢东西,有几个村民因为反抗,就被这群日本兵当场刺死在大街上,瞬间血流成河,惊得乡民们四散奔逃。满腔的怒火,满腔的悲愤,使小庭楷毅然决然参加了八路军,这一年他15岁。
  1946年的仲春,一封辗转几百公里、从数百个人手里传来的家书,传到冯庭楷哥哥手中。“樟、榕二兄:弟自事变后,毅然走出贫困的家庭,参加了人民子弟兵——八路军,将近9年光景,因不了解咱乡的社会情况,未敢写信,恐信到家后引起不幸之事件。”
  “由于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而造成我们连年不能翻身的贫困。我们应该认识,这并不怪我们的命运不好……埋怨命运,那就成了笑话了。我们要听民主政府的话,始终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从冯庭楷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3000余天的耳濡目染,使他坚定地相信,只有毛主席才是人民的大救星,也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从量变到质变,经过近9年时间的历练,他从一个寻常的农家少年蜕变成了一个坚定的革命人。像千千万万的革命人一样,从历史深处的最基层发出振聋发聩的吼声,声之所致,摧枯拉朽。
  当冯庭楷跨出大门,跨出小村,跨向“为了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的革命大道开始,他还是满怀牵挂和难以割舍的。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回到张庄这片沃土,再也没有回到下马郡头村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尽管有时部队驻防地离家仅仅几十公里。
  他,这一走,用了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信中他还讲到和他的父亲在昔阳皋落相见的场景,“我送父亲出了村口,一阵阵的悲酸涌上心头来,但在父亲面前强为欢欣,表露着愉快的情绪,硬着心肠说几句安慰父亲的话。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看不见时,方才回转身来,在父亲面前不忍流下的泪珠才一连串淌了下来,我简直想放声大哭,啊!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见面吧……”还有安慰他母亲的话:“妈妈,我们应该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须哭,你看,疆场上躺着的……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
  这封饱含家国情怀的烽火家书是冯庭楷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每一个革命人何尝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的独特个体?他们爱亲人、爱战友、爱国家,他们是那样的纯粹、透亮、爱恨分明,一如盛开在天山之巅的圣洁雪莲。
  “我现在很健壮,一切均不感到困难,想咱一家最幸福、最愉快的就数我自己了,请不必挂念……”就在这封家书寄出后不到半年时间,冯庭楷牺牲在山东郓城的一次战斗中。享年23岁。
  战斗在那个年代的普通战士是何其渺小,但正是这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无数的小溪,才汇聚起强大的革命洪流。感悟信仰的光芒,让红色的血液代代流淌,前辈赴汤蹈火、为国捐躯的革命精神,激励我们汲取奋进的力量。

张旭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30期

  • 第2023-10-29期

  • 第2023-10-28期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5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3期

  • 第2023-10-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