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将厂房、设备向你们全部移交。”“我的企业终于有救了,可以安心生产经营了。”近日,坐落于阳曲县泥屯村的某材料厂通过强制执行,完成执行标的向竞买人顺利交付,胜诉当事人的权益依法兑现。
执行难是长期以来困扰法院工作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规避执行又是造成执行难的重要原因,对规避执行视而不见,甚至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势必损害司法权威和法律尊严,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甚至会产生社会诚信危机。
切实解决执行难,兑现胜诉当事人权益,有关法院在积极探索。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从3月27日起,集中开展“反规避执行”助力营商环境建设专项活动,全市一盘棋统一用力,借助大数据助力精准发现执行线索,多方联动多措并举探索并形成反规避执行模式,推动一批案件顺利执行,极大提升了执行效率,有力维护了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足感,将党中央关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规避执行,让企业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一年前,我公司出资5000余万元,通过司法拍卖的方式购买了被执行人企业的厂房和相关权利。”买受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说,本想通过此举,拓宽生产领域、扩大生产经营场地,让企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没想到他们实施了规避执行的不法行为。
什么是规避执行?就是在人民法院审理、执行活动中,被执行人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故意避开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者利用法律的漏洞,采用不当的手段恶意转移财产或其他财产性权益,逃避执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的行为。
承办此案的阳曲县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岳秀云表示,被执行人李某平的材料厂先后通过滥用诉权进行执行异议、执行异议复议、执行异议之诉、执行异议之诉上诉,执行信访、网络造谣、锁死厂房大门,失踪等各种手段不断设置障碍延长竞买标的交付时间,妄图规避执行,实现被执行人自己继续经营的目的。
被执行人的规避执行行为,导致买受人实际出资购买司法拍卖的被执行人厂房后却无法真正占有,正常经营更无从谈起,导致大笔资金沉淀,购厂贷款无力偿还,丧失造血功能,公司经营陷入困境。
此事件已经不是个例。从2020年起,太原法院执行局陆续发现多起类似的规避执行案件,让申请执行人、买受人,甚至包括这些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服务商和金融机构等深受其害。许多申请执行人企业和买受人企业,因被执行人的规避执行行为导致经济效益下滑乃至亏损,随之而来的资金链断裂等连环效应导致企业陷入困局,营商环境也受到很大影响。
努力让生效裁判文书确定下来的合法权益及时“兑现”,让公平正义看得见、信得过、等得起、实现得了。太原法院执行法官使命在心,责任在肩。从3月27日起,集中开展“反规避执行”助力营商环境建设专项活动,最大限度及时兑现胜诉当事人权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足感,将党中央关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大数据助力,让规避执行无处遁形
“我们去过好多次,被执行企业的大门始终紧锁,最后还是使用无人机观察到里面情况。”岳秀云气愤地说,没想到里面机器轰鸣,被执行人仍然在偷偷生产!此番情景让执行干警们深受震撼,更让岳秀云下定决心,一定要破解此次规避执行的行为。
按照正常的执行程序,执行法官完全可以通过强制执行的方式直接“破题”,可被执行人通过滥用诉权进行执行异议、执行异议复议、执行异议之诉、执行异议之诉上诉、执行信访这些合法途径实现规避执行、阻碍执行的非法目的让岳秀云束住了手脚。
如何快速甄别哪些行为是利用合法手段阻碍执行、规避执行的行为,是反规避执行的一个难点,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最终,执行法官通过大数据检索和深入调查后发现,被执行人李某平在太原市两级法院存在大量执行案件,又滥用诉权利用执行异议、执行异议之诉等手段制造了大量新案件,不仅人为阻碍了执行进度,规避了执行,也极大浪费了司法资源。
“必须列为系列案件统一办理,以全市法院统一协调执行等方式予以‘破题’,最大限度及时兑现胜诉当事人权益。”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于昌明得知案件情况后斩钉截铁地说道。
确定“反规避执行”的“破题”思路之后,太原中院主动作为,将该被执行人企业所有执行案件通过类案检索出来,全部由太原中院执行局指定到涉案标的金额最大的阳曲县人民法院统一办理,统一裁判尺度,加快办案进度。仅两个多月就解决了涉及该企业20余件的系列案件中反规避执行的法律障碍。
打出“组合拳”,有效促进案件实际执结
反规避执行初露曙光,受困企业也看到了生机,然而被执行人却仍与人民法院“抵抗”。“他通过抖音等平台发布攻击执行法官的谣言,妄图增加执行法官的心理压力,使执行法官不敢执行,甚至还将自己86岁的老母亲安置在被执行企业,扬言要与被执行企业共存亡。”买受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说。
为彻底解决该规避执行的系列执行案件,保护申请执行人、买受人的合法权益,太原中院将该案件列入院长监督案件,对案件全面核查,卸下了执行法官的心理负担。太原中院组织召开执行协调会,共商反规避执行举措,决定尽快组织强制腾退,交付买受物,让买受人企业实现生产。
执行不易,道阻且长。为了促使本次强制执行顺利进行,阳曲县法院一方面多次派人到实地调查被执行企业情况,对被执行人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明法释理,督促其主动履行法律义务。在多次明法释理无效的情况下,因被执行企业法定代表人拒不履行,决定对其予以司法拘留,并作出强制腾退行动方案。同时,通过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普法,向全社会阐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法律后果,同时赢得全社会对反规避执行的支持。
6月20日,太原中院、阳曲法院联合出动50名警力,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代表和区委政法委、纪委监委、公证处、新闻媒体、检察院的共同见证下,对被执行企业的厂房进行了强制腾退,并现场向买受人企业进行了交付。
买受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热泪盈眶,表示感谢:“太原法院反规避执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解决了企业的实际困难,挽救了企业。”近期,买受人企业已开始组织入场生产,困境企业将凤凰涅槃。
本次反规避执行的成功,得益于太原中院“大数据助力精准发现,全市一盘棋统一用力,多方联动多措并举”的反规避执行模式。该模式的探索形成,也为人民法院化解规避执行同类案件,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太原样本”。
该案例只是太原法院坚定不移向“切实解决执行难”迈进中的实践。太原法院“反规避执行”助力营商环境建设专项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当中,截至目前,两级法院共限制消费9990人、纳入失信3083人、悬赏155件、提级执行507件、搜查8件、司法审计3件、强制腾房660套、拘传1802人、拘留174人、罚款12件、移送拒执4件、实际执结4882件、执行和解1550件、执行到位金额32.33亿元。
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四个“集中打击”有力举措和周密部署打破枷锁、拆除藩篱、重拳出击,力求形成“反规避执行”的高压态势,努力营造全社会诚信诉讼、诚信执行的良好氛围,必将对太原市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本报记者闫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