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应采取绿氢冶铁的方式降低碳排放。”“应当鼓励钢铁业采取多种技术措施降碳。”11月1日,山西环保机构——山西派可思绿色文化中心与钢铁业观察和媒体能联社共同举办“钢铁行业碳减排国际交流会”,邀请了国内外专家,旨在通过交流献言荐策,为我省钢铁及焦化行业低碳化转型寻解法、觅良方。
我省是全国的产钢大省与焦煤生产基地,在工业领域,钢铁及焦化行业降碳是“老大难”问题。在我国“双碳”目标下,山西钢铁及焦化行业面临着较强的低碳转型压力。
交流会上的资料显示,2022年,山西粗钢产量为6423万吨,位列全国前五,其中长流程占比超过95%。同年,山西省焦炭产量9799.7万吨,占全国焦炭产量的20.7%,焦炭产量和净外调量均位居全国首位。长流程炼钢即采用高炉-转炉法的方式炼钢。如果计算包含开采冶金煤过程中泄漏的甲烷,则采用高炉-转炉法炼钢每生产1吨钢水会产生3.2吨二氧化碳当量。这也是造成山西钢铁及焦化行业碳排放量高的主因。
在专家交流中,钢铁业观察主任卡罗琳·阿什利指出,煤基高炉冶铁方式是钢铁生产碳排放的主要根源,并建议钢铁行业采取绿氢冶铁的方式降低碳排放。落基山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刘希元分析指出,使用天然气、绿氢与生物质还原铁可降碳44%,采用碳捕集可降碳21%,使用再生钢可降碳19%,其分析了欧盟及美国的政策对钢铁行业降碳的激励与惩罚效果,并鼓励钢铁业采取多种技术措施降碳。
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寇静娜介绍了山西钢铁及焦化行业目前的政策引导及行业进展。她说,我省已出台包括《山西省钢铁行业转型升级2023年行动计划》在内的系列文件全面推动相关行业转型,要求全省4.3米焦炉企业全部关停。临汾地区大力推进“退城入园、退川入谷”政策,要求所有焦化企业远离人口密集区200公里以外。
“山西晋南钢铁集团采用上下游延链协同的方式减污降碳,并开展了高炉氢冶金降碳减排项目,按铁水年产量640万吨核算,一年可减少焦炭消耗7.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24万吨。今年6月,该技术获得了2023年冶金科学技术奖。”寇静娜以具体数据展示了我省钢铁行业取得的实际进展与成绩。山西钢铁行业正在采取包括传统工艺升级改造和全流程数字化的“过程降碳”,与包括投资光伏发电项目和探索应用氢冶金技术的“源头去煤”及钢化联产、钢焦融合等方式组合降碳。焦化行业目前主要采用焦炉煤气深加工的方式转型。此外,焦炉煤气提纯可富产氢气,这已列入我省氢能计划。
山西派可思绿色文化中心负责人王晓军说:“作为山西人,很为咱们太钢的‘手撕钢’自豪,但未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不仅仅是新技术和新产品,也包括在绿色低碳层面的表现。这既是我省钢铁行业碳减排的压力,也是动力。”
会后,在场环保机构成员与专家深入交流,探讨国际钢铁行业低碳转型面临的共性问题与共同的机遇,着重探讨了山西钢铁及焦化行业转型发展的路径与出路。国际交流为山西本土智慧贡献了新思路,迸发了新火花。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