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石,天下之至刚也;云,天下之至柔也。石云这笔名,则为刚与柔完美的结合。
  这结合,是自然的,也是文学的、哲学的。
  石与云搭配,首先显示高度,因为只有在高山之巅,石与云才能天衣无缝,宛若天成。
  是以,石云的诗,突出的是它的“洗尽尘心”“脱落尘相”。我粗粗翻了一下,一部诗集,类似的表述,如“古白兰花不近尘”“空亭不染尘间事”“不记红尘记月钩”“扫去心尘门外空”“山居不记红尘事”“皎皎莲花不落尘”“红尘往事了无痕”等等,竟有二三十句之多。
  而石云的“云”,也不是泛泛的流云,过眼的烟云,它有温度,有呼吸,有品德,有意志。翻开诗集,你看,它是“山翁石室坐,煮酒赏云烟”,是“心尘何处去,绵上岭云翔”,是“归来喜种田,身乏坐云边”,是“溪山只教今生乐,不妨怀民卧石云”,是“云边闲坐客,闭目见桃源”。
  试看他那些被传颂的佳句:“兴来吟古句,月满去耕山”,一轮满月挂在中天,山野一派空明,读罢古诗古文,不是吟风弄月,不是洗洗上床睡觉,而是幻想在月光下耕山种地,侍弄庄稼。注意,说是耕山,其实是大自然,在耕诗人自己的心田。“洗尽尘心乘月去,桂花树下煮茶汤”,怎么样?以月宫之美,桂花之香,主人公尽可以忘却柴、米、油、盐、酱、醋,但却忘不了茶。“茶汤”的意思是天堂也离不了烟火,嫦娥之所以“碧海青天夜夜心”,是她只种了桂树,没种茶树。茶汤这两字,吟起来要拖长,要重读,宣泄的是浓浓的挥之不去的生活气息。“春风无限意,一夜到君旁”,相思是要在春天,最好是在春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人,也可以是思亲人、情人。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撑高了李白的文学天空。一句“春风无限意,一夜到君旁”,也让石云如有神助,通本诗集都散发出文学的灼灼光华。
  十多年前,我与石云先生见过一面。那时,为了写作《寻找大师》,我去太原采访“山右三贤”,姚奠中、张颔、林鹏,承石云先生和薛国喜先生作陪。“山右三贤”都是文化、书法大家,都是身在市井,而心性已翱翔在云端的高士,“富润屋,德润身,文润心”,是以三位都长寿。那时石云先生还年轻,国喜先生更年轻,看得出,他俩和三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澄湛无城府,曲弯有耿肠,云山抬眼望,道气漫苍茫”的忘年交。
  近日,听国喜先生说,石云先生将来京召开他的“品画诗集”研讨会,邀我列席。我把石云诗集再拿出来翻了一番。山西在唐代出过大诗人王维,主打山水诗,他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都是千古相传的名句。山西在唐末五代时期还出过一位开山水画风气之先的荆浩,他跳出体制,归隐山林,在画布上构建了他“自我的江山”“文化的江山”。这两位,都堪称“山西之魂”。那么石云呢,他的诗心山水,与王维、荆浩如出一辙。王维半官半隐,荆浩归于山林,他则是“大隐隐于市”。石云先生人在尘寰,绝非潦倒落魄,郁郁不得志,而是“堂前屋后皆风景,懒写名山与大川”“万象茫茫谁解意,一丸凉月照空山”。石云先生孤寂,但不孤单,“独行天地无知己,筑屋三间醉画图”“玉龙翻滚腾千丈,独坐云中只理琴”;石云先生清高而又高迈,“儿时旧梦今犹记,唤取鲲鹏画大弧”“胸藏万卷诗书气,方可挥毫学右军”。
  读石云的诗,你不会想到他的本名,不会想到他是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不会想到他和你我一样,都是21世纪人。这样陌生这样神秘这样高古,才这样动人遐思。
  王维留给石云的,是清新淡远,自然脱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荆浩如果活在当下,一定会引石云为知己,共结草庐于山林,“小溪奇曲树扶疏,几声莺啭晴天过,方内嚣尘两耳无。”
  石云先生居高声远,自成一家,姚奠中先生评他:“诗有意趣,字无俗格。”冯其庸先生赞他:“身处俗世而出尘不染,举世几人能到?今子得此古音,实称大喜,真空谷之音也。”作为记者,我谨以四句话、二十四字相赠。曰:“淡泊寂寂明志,宁静默默致远,津津已然乐道,蒸蒸正在日上。”前两句,“淡泊寂寂明志,宁静默默致远,”讲的是他的精神,他的学问;后两句,“津津已然乐道,蒸蒸正在日上,”讲的是他的诗书现象,是其在当下社会的客观尺度。——斗胆说一句:石云先生的“诗染云烟”诗书作品展能在京城盛大召开,就是我四句赠言的最好注脚。

卞毓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8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6期

  • 第2023-11-05期

  • 第2023-11-04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1-01期

  • 第2023-10-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