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锣鼓杂戏 奔放豪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政府和民间持续不断地保护与创新,黄河沿岸的古老遗产,在传承古典文化与融合现代潮流中熠熠生辉。
  在位于黄河边的临猗县古戏台上,王午村十几名村民化着戏妆、穿着戏服,正在演唱锣鼓杂戏《三英战吕布》。短短二三十分钟,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作为这个戏班子年龄最小的演员,55岁的果农王佩峰农闲时经常开车载着大家到各地巡演。随着年龄增长他越来越喜欢戏曲,在锣鼓杂戏里能感受到奔放的豪情。“吼两句,心情舒畅。”
  群众对锣鼓杂戏的热情离不开政府对这一濒危剧种的支持。锣鼓杂戏因音乐不用管弦乐器,只以锣鼓伴奏而得名,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21年起山西争取到文旅部、财政部实施的戏曲公益性演出项目,包括锣鼓杂戏在内的26个濒危剧种分别得到每年50万元百场演出的资助。
  锣鼓杂戏又名“铙鼓杂戏”,流传于山西南部,以临猗、万荣为中心,是一种古老的仪式戏剧。其音乐唱腔、表演、乐器设置保留了金、元杂剧的早期形态。剧目以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故事为主,剧本仅存数十本手抄本。锣鼓杂戏有更多说唱艺术的痕迹,是说唱艺术向戏曲转化的过渡形态,被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本报记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8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6期

  • 第2023-11-05期

  • 第2023-11-04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1-01期

  • 第2023-10-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