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沉的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思政课是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高校思政教师应不断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课与文化自信教育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思政教育理论自信。高校思政教育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强化思政理论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为此,教师需拓宽与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科学、有力的理论支持。二要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如开展社会实践、举办文化活动等,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要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使学生坚定信仰、增强信心、保持定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思政教育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对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尊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思政教育中,应注重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例如,引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高校思政教育还应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和体验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还应注重创新性和时代性。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和现实生活中。例如,可以将中华传统艺术、音乐、戏剧等引入校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创新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自信。高校思政课堂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堂应该积极构建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自信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一是思政课堂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例如,在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中,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了解传统道德观念、礼仪文化等,在学习中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二是高校思政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化体验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三是高校思政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精神。例如,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创意比赛、文化节庆活动等文化创新活动,让他们在创新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思政教育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政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教师不仅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为了提高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应加大对教师培训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与进修的机会。例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到校对教师展开培训,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以此来提高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自身也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外,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思政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促使学生能加深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加强思政教育理论研究,深化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同时也是支撑一个民族不断走向繁荣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概念,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其理论内涵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一要加强文化自信的理论研究。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探索其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为文化自信的理论研究提供更加科学、有力的支持。二要注重文化自信的学科建设。在思政教育中,应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为文化自信教育提供更加全面、系统支持。三要创新文化自信的教育方式。在思政教育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如情景模拟、互动讨论、案例分析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四要加强文化自信的实践探索。在思政教育中,应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国家的辉煌历史和文化。(作者:首都师范大学 余坚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