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3日我省将出现寒潮天气,过程降温幅度为8℃~10℃,北部和东部局地可达12℃以上……”
一看到新闻推送,这几天一直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的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雁门关林场场长崔素文立马喊来林场苗圃主任李桂平,“这次降温挺厉害,咱赶紧到苗圃看看今年的那批苗,研究一下它们抗旱越冬的办法。”
立冬过后,雁门关外呼啸的西北风很快吹落了林场周边杨树林的叶子。随着脚下阵阵嚓嚓声,崔素文一行人来到苗圃。看着眼前一片长势喜人的油松苗,他那黝黑的脸上瞬间漾满了笑容。
雁门关林场年平均降雨量在400mm以下,干旱少雨、土地沙化制约着造林绿化的成效。培育优质壮苗是保障治沙造林成活率的基础。“我们在大田里试试大棚中常用的穴盘育苗技术吧。”崔素文提出设想。于是,三月的寒风中有崔素文在星辉下从苗圃赶回办公室的身影,夏日的烈阳下有崔素文在苗圃中认真记录的身影。为了不让腰痛影响工作,他在床单下垫一块木板缓解疼痛,而且一扎完针就跑回苗圃继续试验。“那时候,干裂爆皮的嘴唇和日渐黑瘦的脸让崔素文的辨识度特别高。”同事孟金楼的话语里透着心疼。
功夫不负苦心人。“穴盘大田油松育苗技术”研究成功,大大提高了林场的壮苗产出率和装钵苗木的成活率。一心扑在治沙造林上的崔素文并没有沾沾自喜,又在提高苗圃生产作业效率上动起脑筋。他带着技术人员研发了施肥器,改造了起苗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了解崔素文的人都知道,他对防沙治沙的执着,在参加工作那一刻就已种下。五台林局地处半湿润半干旱草原地带到干旱草原地带的交会点,保护修复高寒沙化带生态系统是工作重点,但这里风大沙多,干旱少雨,造林难度极大。2001年崔素文参加工作以来,就负责林局防沙治沙工作,指导完成约35万亩造林工程,主持编制《五台林局容器育苗技术规程》和《移植育苗技术规程》,完成良种审定6个、种质资源库建设1处等。
2021年崔素文上任雁门关林场场长,他更忙了,实地研究总结经验,全面推广“换床苗+地膜覆盖”“裸根苗+根宝2号+土壤保水剂”“常绿大苗+叶面蒸腾抑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径流整地、水袋滴渗等抗旱实用技术。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林场累计完成造林工程3万余亩,封山育林2万余亩,荒漠化治理和京津风沙源治理1万余亩,区内林草面积大幅增长,保水效率70%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得到一定控制。
面对成绩,崔素文总是淡淡地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不过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只是,他的心中总深藏着对家人的愧疚。“家里都是爱人在操心,就连假日也基本是她带着孩子从外地赶过来看我。”
“咱们这就去落实明年的造林地块情况。”会议刚一结束,崔素文便和技术队一起走出林场大门。20多年间,为了自己深爱的林草事业,崔素文始终奔忙在治沙造林一线,用满腔的热情在绵延群山中播下片片新绿,在山川沟壑中打造造林精品工程,为我省绿进沙退的生态画卷增色添彩。
本报记者张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