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母亲的针线活做得特好,特别是能绣犹如艺术品一般的鞋垫,在我们大杂院很有名气。长大后,才知道其实母亲绣的鞋垫就是蜀绣,母亲从小跟外婆学的。
儿时,我们睡觉后,时常看见母亲紧挨着父亲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父亲伏案写材料。一盏煤油灯把父母相依而坐的情景打在石灰墙上,成了一幅温馨的黑白画,那幅画永刻于心。
母亲的针线活细腻、精致。小时候家里穷,我们兄妹的衣服都出自母亲之手。除了衣服,全家的被子、鞋子都由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而针线活中,最拿手的当属绣鞋垫。母亲把面糊糊抹在老粗布上,一层层粘好晾干,待布壳干透之后,裁剪出鞋码大小。绣的过程中,母亲左手紧握鞋垫,捏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针在触及鞋垫的瞬间,戴在中指上的顶针顺势在针屁股上一推,针便没入鞋垫半截,抓住鞋垫另一侧穿过的针头部分,顺势一拉,“哧”的一声,线便穿了过去。不同颜色的线,在母亲手上穿梭着,落在鞋垫的不同部位。几天工夫,一双绣有牡丹花图案的鞋垫就做好了。母亲所绣鞋垫上的图案,以动植物居多,比如桃花、杜鹃花、荷花、蝴蝶、蜻蜓、春燕等;还有少部分几何形状,比如菱形、四角星形等。手工纯棉鞋垫吸汗耐磨,不打滑无异味,是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儿时脚底的必备品。我当年考入师范学校,带了3双鞋垫到校,舍友对图案各异且都美轮美奂的鞋垫赞不绝口。
10年前,我生了一场重病,病后畏寒,刚入秋便早早穿上厚衣服。一次去看望母亲,母亲紧盯着我的鞋子,叫我把鞋垫取出来。仔细看过后说道,这鞋垫是化纤的,不保暖。我说这季节还可以。
又一个周末,我带上儿孙到父母家。刚走到父母家楼下,隐隐约约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面粉加水文火熬制糨子时发出的麦香味。好多年不曾闻到这种味,现在的人家谁还会用这种糨子粘贴物件?推开家门的瞬间,糨子的味道迎面而来,母亲正戴着老花镜手持剪刀拆剪旧衣物。见我进来,忙说:“来得正好,做好了一双鞋垫,拿回去吧。你那鞋垫薄了还是化纤的,不保暖。这是我专门买的纯棉布做的正背面,中间夹层是纯棉旧衣裤拆剪下来粘贴的布壳,比以前多粘贴了几层布,你垫上暖和些。”
“你妈妈亲手做的肯定舒服。妈妈现在老了,没以前绣得好了,要是觉得土气,你在外就不要把鞋脱下来。”父亲一边打趣,一边用排笔刷把糨子均匀地刷在布壳上,老花镜都快从鼻梁上掉下来了。
我接过母亲递来的鞋垫认真看着,鞋垫比市面上的厚很多,还绣有“吉祥安康”的字样。“妈,您做前怎么不告诉儿一声。您80多岁了,还要为50多岁的儿子这般辛苦,我于心何忍!”母亲笑道:“你再大也是我儿子,妈为儿做点事,不是理所当然的!”父亲在一旁接着说道:“你妈妈特地在鞋垫样品店选好样品,还把自己的镜片度数加大了50度。这双鞋垫足足用了3周才做好。”我双手接过鞋垫,泪水早已涌了出来,泪水里含有对母亲的愧疚,也有满满的幸福。我恳请母亲不要再这么辛苦。可老两口根本不听,一年的时间里,一起不动声色地为我足足做了5双鞋垫。
两年后,我的病渐渐好转,不再畏寒,我把没用过的3双鞋垫珍藏起来。后来,我请学校一位老师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慈母手中线,儿子脚下垫。晚年密密缝,意恐迟迟成。与绣有“福寿康宁”字样的鞋垫一同裱在画框里挂于客厅墙上,这幅艺术品是母亲对儿子的无限疼爱,更是对儿子的无限祝福……
陈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