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民声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发挥塑形铸魂作用

  • 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

  • 学生在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 始建于明朝万历中期的夏门古堡。

  •   

    编者按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等有关规定,依法依规加大文物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健全馆际文物交流合作机制,促进藏品借展和重要展览巡展常态化制度化,让更多的文物走出库房、走上展线。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要利用好博物馆这个宝库,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保护不是让它们藏之深山、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山西博物院: 打造有温度的博物馆

      “来山西,一定要到山西博物院……”这可不是一句广告,这是很多省内外游客游览过山西博物院后的真实感受。
      如今,山西博物院已经成为展示厚重山西历史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从2012年至今,在文博事业锐意进取的征程中,她为山西的文化强省建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在博物馆中活起来,一场场精品展览和社会宣教、“云游博物馆”活动,让公众一遍遍濡染和浸润在中华璀璨文明中,也强有力地塑造出“晋博”的品牌。
      山西博物院(也称“晋博”)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50余万件,凝聚了山西乃至黄河中游、中国北方百万年历史发展与文化积淀之精华。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展示面积1.1万平方米,展品1450余件组,荟萃了晋系青铜文物精华,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博物院集中诠释着三晋在华夏文明的历史星空下最辉煌的片段,形成了山西博物院独特的文化品牌。
      山西博物院不仅是大众提升素养的场所,也是广大中小学生在周末和假期的“第二课堂”。晋博着力打造“有温度的博物馆”,这里除了记录历史,展陈文物之外,对于文物的保养、研究、鉴别、修复、征集等方面的工作都要涉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大众眼前,看到的是文物、是历史,更是作为山西人的自豪感,在观众看不到的地方,是很多文博人的不懈努力——山西博物院人用形成品牌效应的一个个科研成果,保护着这片黄土地上的珍贵遗存。
      对于山西博物院来说,展厅里展示的不仅仅是静态的文物,更重要的是要讲出文物背后的故事,要让公众明白文物所承载的那一段历史。博物院积极打造知识图谱,连接大众,让大众易于接受文化成果信息。另外,通过举办一些展览、临展,或者基础陈列,进行文创产品的研发,让百姓“把博物馆带回家”。
      如今的山西博物院,紧跟移动互联技术、智能终端进化等技术的迅速迭代,顺应元宇宙概念热潮的兴起,NFT理念的推广应用,发挥全国首批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的作用。在博物院一层展厅内,环绕着很多数字触屏,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迅速掌握心仪的文物信息,便捷且高效。同样,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内,在数字互动游戏中欣赏青铜艺术、学习青铜知识,最受公众欢迎,吸引了年轻群体观展。
      徜徉在山西博物院里,大家久久不愿离去。文创品专区,已成为很多人参观完后必打卡的地方。展柜里的青铜鸮卣,已经化身为钥匙扣、小夜灯等;鸟尊造型的首饰和丝巾,也成为女士们的心头好……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实现了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美好愿望。
      山西博物院秉承“博物艺术生活”的理念,以“晋魂”主题及临时展览资源为设计元素,潜心研发一系列集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及实用性为特色的文创产品,目前已达到1500余种,数字藏品往往一上线,就被“秒杀”,让博物院的文化传播和公益性文化的服务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如今,在很多直播平台上,你也能寻找到晋博文创品的身影。
      在这里,人们不断地感知历史,不断地汲取知识。山西博物院犹如一所大学校,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观者。

    潞城区文博馆:把光荣历史讲给更多人听

      近年来,博物馆已逐渐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和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重要印记。潞城区文博馆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和红色资源,推出一系列主题鲜明的专题展,运用多种呈现方式,吸引着一批批游客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
      讲好潞城故事,让文物“活”起来,一直是潞城文博人的追求。潞城区文博馆于2021年8月对外开放,位于府前广场文庙内。其建筑本身就是一处保存较好的金代建筑,加之内部展陈的丰富文物展品,两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近两年,潞城区文博馆先后举办了“熏陶历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特色活动;“时光千年盛世华诞”岩彩壁画展;“潞子文明”出土文物展等一系列活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博馆还精心组织了少年儿童触摸历史主题活动,孩子们读古文、行古礼、观文物、听故事……更有脱胎于传统榫卯结构的创意文创,让孩子们在一榫一卯间了解了中国古建奥妙。自文博馆对外开放以来,共有5万余名市民及师生前来参观学习,感受悠久灿烂的潞子文明。
      筑牢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在店上镇北村,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纪念馆内的参观者总是络绎不绝。
      1938年10月25日至1939年7月8日,八路军总司令部同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北村驻扎了256天,留下了“朱德司令种南瓜”“公文包之谜”等很多动听的故事。“近几年,接待游客量不断增长,每年接待游客约3万人次。”潞城区文博馆馆长岳晓景说。
      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纪念馆挂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名录。纪念馆扎实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推出青少年进馆体验系列教育项目,将纪念馆展厅打造成为沉浸式红色文化的体验课堂,把可歌可泣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店上镇北村小学学生罗浩洋的祖父罗存虎在纪念馆当了一辈子的讲解员,而今他也成为一名小小义务讲解员。罗浩洋说,在一次次的解说中,越发感受到八路军的伟大,希望传承红色精神,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去年起,文博馆在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纪念馆中布置了“清廉文化”小院,在小院中可以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笔信和题词,观看廉政故事宣传片、欣赏清廉主题簸箕画等,参观者徜徉其中,充分感受着深厚的廉政文化底蕴。在后勤部旧址还布置了“一起学党章”党建小院,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参观红色遗址的同时,重温党章。接下来,潞城区文博馆还将深挖红色资源,以“红”育廉,讲好清廉故事,充分发挥纪念馆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文物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只有重视多元需求,利用好、保护好文物,进一步拉近文物与人们的距离,才能让文物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灵石县夏门古堡:让身边文物火起来潮起来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才能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近年来,灵石县坚持把“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贯彻到文保工作全领域、全过程中,严格落实“一法一办法”,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常态化文物巡查机制,深化文物隐患排查与治理,创新文物展览展示形式,全面推动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要具有长长久久的价值,就要‘活起来’,要成功走进人们的心里。”已有15年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经验的梁毅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现年65岁的梁毅是梁氏后人,同时也是夏门古堡的文保员,负责夏门古堡的日常保护和管理等工作。
      “古堡是修建在一座寸草不生的青石岗上的,脚下的坡道,原来都是从山石上开凿出来的。”
      “暗道采用的是砖券拱形建筑,这种拱接拱、拱套拱、拱连拱的建筑艺术更为夏门古堡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古堡整体建筑融合了南方的小巧玲珑与北方的宽绰开阔,很有艺术感。”
      ……
      在参观古堡的过程中,梁毅如数家珍地讲述着夏门古堡背后的故事,每一道门、每一块门匾、每一个院落,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仿佛让人置身其中。
      夏门古堡位于灵石县夏门镇,始建于明朝万历中期,终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时300余年。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典故的诞生地、灵石古八景之一夏门春晓所在地以及山西省十三廉吏之一铁面御史梁中靖故里。
      近年来,灵石县积极推进夏门古堡保护开发利用,组建了夏门古堡管理处,对古堡内文物古建筑及其开发利用进行管理;组建了廉政教育及古堡风貌导游词写作班子并完成了导游词的创作,形成了一条可学可游的完整线路;完成了梁中靖廉政教育基地布展,灵石县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廉政教育)挂牌并正式开放。
      夏门古堡作为灵石县重要的文物旅游资源,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梁毅的工作也变得更加繁忙,从文保员到古堡“金牌导游”,工作量虽然增加了,但梁毅的干劲更足了。
      梁毅说:“夏门古堡名气越来越大,参观者越来越多,我觉得特别欣慰。我会继续坚守在这里,让更多的人了解夏门古堡,了解铁面御史梁中靖的故事。”
      像梁毅这样的文保员在灵石县不在少数。近年来,灵石县不断充实文保力量,目前全县承担文保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有334人,其中专职文保员68人。这些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们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守护着全县的文物古迹。
      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灵石县文物所所长吴红霞说:“我们将继续扎实开展文保各项工作,聚焦文物防、保、研、管、用各环节,加大文物修缮力度,着力构建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全链条闭环,推动文物保护逐步走上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真正让文物火起来、潮起来。”

    本栏文图由本报记者芦燕娟 本报通讯员郑翀 郭苗采写提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20期

    • 第2023-12-19期

    • 第2023-12-18期

    • 第2023-12-17期

    • 第2023-12-16期

    • 第2023-12-15期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3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