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的一个村子里有堆石头,奇形怪状,与众不同。村里搞乡村旅游,想拿这堆石头做文章。打听到白志君对石头有研究,便托人联系,请其到村里鉴定一下,看看这堆石头是否有一些故事可供挖掘。兜兜转转,这件事就转到了我这里。我立即牵线搭桥。其实,当时的我与白志君也还未曾见过面,只通过电话。
第一次听说白志君,据说是他手里有一批化石,想与市科协合作进行科普宣传,建立一个化石科普教育基地。之后不久,一位热衷户外活动的朋友又一次和我说到他,并说自己正在为他的化石寻找安身之所。再后来,在报纸上看到,阳泉市老年大学举办了化石展览,社会效应良好。所展化石,正是白志君所藏。通过那位热衷户外活动的朋友介绍,我与白志君有了联系。
一个初秋的午后,我见到了白志君。这是个干净帅气的男孩。一顶浅灰色棒球帽,一张白皙的脸,一双清澈纯真的眼睛,高个子宽肩膀,大气、自信、热情。我搭他的车与朋友会合,然后一起到了村里。村委会主任也是位石头爱好者。他不仅领我们看了村里那堆奇石,还邀请我们到家里欣赏他的收藏。攀谈间,我对小白的情况又有了更多了解。他本是矿山子弟,从小在矿山长大。10岁时,偶然发现了炭块上的美丽“树枝”,从此便迷上了化石。一下午的交流能看得出,他对化石、古生物很有研究。2020年7月,中科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刘俊研究团队,在对采自山西阳泉距今约2.54亿年四足动物化石的研究中,发现二齿兽新类群,根据化石产地及发现者将其命名为白氏桃河兽。这个白氏指的就是白志君。紧接着,阳泉这座小山城又有了新发现,中国最粗的科达类树木化石、目前已知始椎类最“长寿”化石、中国首次发现的远古鲨鱼瓣齿鲨。
说起石头,白志君便滔滔不绝。从少年时代起,他已挖掘搜集了大量化石。他说自己要努力推动在阳泉建一个国际水准的化石博物馆。他拥有的化石,不仅是一笔科学财富、自然遗产财富,更是一笔价值可观的经济财富。据说,南方一家企业想与他合作,带着阳泉的化石去南方建一个化石展览馆,希望他到那里生活、工作,企业将为他提供优渥待遇。他婉言谢绝了。他说,自己生在阳泉、长在阳泉,阳泉就是他的耕耘地。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促使他一定要把阳泉化石的名片打造好。我很感动,为他的家乡情怀,为他不慕外面世界的精彩,更为他对化石科学价值的独到见解。
再次见他,是工作使然。
因要成立一个科幻文化研究会,有人举荐他加入。从我本心讲,并不希望他加入。对于一名专业人员,专心于自己的专业就好,太多的社会身份或是参与太多社会事务不利于专业研究。不过,这只是我的一点小心思。或许,涉猎其他领域,对他的专业有促进也未可知。总之,白志君满口答应,而且十分积极主动。他之前承担过古生物化石保护协会的筹备工作,对社会组织成立的程序轻车熟路。他把自己设计的会员登记表发过来,又介绍对科普和科幻有兴趣的人士加入,还负责办理各项手续。在一次筹备会上,我又见到了他。他稍胖了些,脱去了几分稚气,但目光依旧清澈透明。他直言不讳,提出研究会发展方向的建议和想法。不知不觉间,他就由边缘走到了中心,成为筹备组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关于阳泉的化石故事,大多来自媒体宣传,很想一睹化石的奇妙,也想见识一下白志君的“宝贝”。把想法与小白说明,他欣然应允。
在郊区三泉新村化石保护一号坑,我们见到了全国最粗的科达类树木化石。一棵直径1.36米的“大树”平躺在地上,“树冠”已不知去向,“树根”却清晰可辨。只是,通体颜色没有一丝绿意,与周围的石头浑然一体。其实,它就是一块大石头。无论从质地还是从机理看去,都与石头一般无二。这,就是化石的宿命——以石头的形态,记录着史前动植物的前世故事。那年那月那日那时,海水汹涌而来,成为大片树林的灭顶之灾。这棵高大挺拔的树和身边的同伴一样,抵不住海水的冲击,顷刻间被连根拔起,轰然倒地。从此,便开始了演变为石的漫长历程。白志君站在一旁,如一位沧海桑田的亲历者,讲述着它的形成过程。语调抑扬,语言生动,神情激昂,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惊天动地的时刻。眼前浮现的是滔天巨浪,耳边响着的是如雷的轰鸣,而那一棵棵参天大树,无可奈何地走向生命的尽头。这情景令人唏嘘,不过,幸运的是,这些巨大的科达木以石的形态得到了永生。
来到白志君的家,简直就是石头的世界。约40平方米的小屋,地上、桌上、书架上、柜子里、茶几上、窗台上、沙发上,到处是石头。他一边说着屋子很乱的歉意之词,一边声情并茂地介绍着他的“宝贝”,如数家珍。一旦说到化石,白志君就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仔细端详这些化石,各有不同。有的化石,有形有样,即使外行也能一目了然。有的化石,就是块随处可见的石头,经白志君指点,才能分辨出其中的奥妙。十几个人同时进来,屋子显得很促狭,可这又有什么关系?那一块块或精致、或粗糙、或光滑的石头,让人目不暇接。心神聚于其中,早忘却了现实的逼仄。化石虽坚硬冰冷,在电子显微镜下,细胞的形态、排列、走向却历历可见。真是神奇的自然造化!
让我惊讶的,除了这个石头世界,还有书架里的那些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种子植物分类学》《扬子鳄大体解剖》……随便拿出一本,都十分深奥且枯燥。有关地质、古生物之类的专业书占了大半个书架。这些晦涩难懂的书的背后,是白志君废寝忘食地苦读,绞尽脑汁地思考和不辞辛苦地实践。眼前的石头世界和大部头的书籍,又一次让我感动。我懂得,成功的另一个注释,就是执着与痴迷。
白志君常常一人上山找化石,有时一找就是一整天。午饭通常是随身携带的花生米配榨菜,口袋塞着的花生米可以在山上边走边吃,自热米饭就算是大餐了。他不惧孤独,不畏危险,不怕意外。大山就是他的游乐场,石头就是他的开心果。我明白了。阳泉,是他生命的摇篮;化石,是他生命的滋养。
王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