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冬夜室外格外寒冷,而室内却是温暖如春。漫长的冬夜,我不喜欢看热播剧、浏览抖音短视频、刷朋友圈,而是喜欢坐在书房里安静地读书。夜阑人静读书,感觉更富有情趣。一杯淡茶、一本书、一个自由自在的我,此中意趣,尽在不言中。
其实,冬夜读书之况,我更怀念学生时代。小时候家里生活拮据,一到冬夜,乡间寒冷的家里只有一盏煤油灯陪伴,黑魆魆的屋子里灯焰如豆。
坐在方桌前,时间久了,寒气从脚底到全身,冷得发抖。尽管如此,喜欢读书的我还是忍耐着寒冷而读书。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间,把家里最厚的棉衣披在我的身上,有时还给我烧一壶热水,把水灌到瓶子里让我暖手;白天,父亲背上大筐,拎着耙子,顶着北方刺骨的寒风,去村外树林里搂落地的松针和松塔,晚上就大把大把地塞进灶膛里,点燃取暖。
松针、松塔含有松树的油脂,极易燃烧,一根根燃烧殆尽的松针金灿灿的,即将烧尽的松塔像一朵朵金花,美丽极了。灶膛里弥散金色的火焰,映照着父亲黝黑的脸,油亮闪光。那是希望的火焰,温暖了屋子,也温暖着我的身心,我读书再也感觉不到寒冷了。
松针、松塔不禁烧,一个晚上就得消耗掉满满一大筐,于是第二天父亲不得不继续去搂。干冷的北风抽打着父亲的脸,空旷的林子里只有父亲孤单的身影。一耙子一耙子,父亲细心地搂回来了我家取暖的柴草,也搂尽了他满腔的爱,这爱里面就有对我读书的期望。整个冬天,父亲都机械地做着这件事,虽然有些单调,但他却乐此不疲。我读书也越来越有动力了。漫长的冬夜,有温暖的光陪伴,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有时,读书久了,母亲还会悄悄塞给我一把提前在灶膛里烧熟的花生,这种特殊的优待,我们家也只有我才有。要知道花生平时家里是很少吃的,生产队里秋后每家就分几斤,一般都留到过年时才可以吃。而母亲却要挤出一点,叫父亲烧火时给我烧好。烧花生的香味,给寒夜添了别样的醇香。我吃在嘴里,幸福在心中。
那些年的冬夜,我守着昏暗的煤油灯的光亮,还有一灶火光的辉映,在静谧的夜晚,潜心地徜徉在书海中,把在乡村极不容易借到的一本本书装在脑子里。《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成了我最爱的文学书籍。“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这一切,仿佛乡野间的绿色养料,滋养了我的身心,让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丰满了我飞出乡村的羽翼。
得益于这一段时光,我没有辜负父母亲的一片苦心,最朴实的期望,终于走出闭塞的乡村,实现了父辈们几代人没有走出的乡村梦。而且如今的我仍保持着读书的好习惯。冬夜读书,乐在其中,不知厌倦。
漫漫冬夜,温馨而读,读书的视野也渐渐宽了。读《平凡的世界》,读《在人间》,读《百年孤独》,读《静静的顿河》……这些闪烁人性光芒的经典书籍,浸染了我稚嫩的思想,文学的智慧启蒙在冬夜里开启。
及今想来,我仍然受益于乡间冬夜那些温暖的光,怀念起走了许多年的挚爱的父亲母亲,想起被岁月锈蚀掉的许多旧时光……而恒久不变的,是那些给予我精神滋养的一本本书,在漫长的时光中沉淀在心里,沉浮于流年的岁月里。
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