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你经常浏览的话题领域是职场”“2023年,你听过最多遍的一首歌是XXX,一共循环了76次”“7月12日23:18是本年运动最晚的一天,完成了5.1公里的跑步”……每逢岁末年初,各大App的个人年度报告都会如约呈递于用户面前。查看报告、追忆过去一年的生活并在社交平台进行分享展示,也成为时下许多人每年必备的保留节目。仅在微博“2023年度报告”相关话题便引发近40万人次讨论、阅读量超6亿。人们为什么喜欢晒App年度报告?它什么地方“戳中”了网友的内心?1月初,记者对此展开采访。
记录生活痕迹的“数字日记本”
打开手机应用,首页显著位置即会显现出年度报告的入口,用户只需轻轻点击进入就可以查看自己过去一年在平台上的活动情况。
“每年的网购账单是我必看的内容,看看去年买了些啥,花了多少钱。”“90后”宝妈王芳打开她的京东App年度报告,去年,母婴用品、居家日用、医疗保健分列最常购买的商品品类前三名。王芳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宝宝之后,每年买给孩子的东西成为她最大的购物开支,因为平时没有记账的习惯,所以各个商家年末推出的报告在她看来就像一个个日记本,替她记录、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消费情况,并为来年提供一个参考。
此外,大数据算法还擅长归纳各种生活“极值”,形成一个个的特殊节点,如睡得最晚的一天、花费最高的商品、下单最多的外卖等,年末再勾起用户的一段段回忆。
“一年到头其实我也不知道都干了些啥,它们适时地唤醒了记忆,让我想起不少趣事儿。”家住太原的张瑞格外关注年度报告中的一些特殊数据。她给记者打开了美团App报告的其中一页,一行特别加粗的字码显示,6月2日那天她在太原市用美团单车骑行了20公里。她向记者讲起了那个特别的日子,“那天工作不顺利、情绪很低落。下班后‘扫’了辆单车,漫无目的地骑了很久,一路上看到了热闹的街边烧烤摊、美丽的汾河夜景、夜跑的人群,释放了压力,坏心情也一扫而空了。这件小事说起来微不足道,我也早都忘了,没想到它帮我留住了那个美好的瞬间。”
“App年度报告实质上依然是基于大数据信息的一种综合应用,它的‘原材料’就是用户平时的使用痕迹。”供职于某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分析师侯振荣告诉记者,运营商收集到用户的访问频率、使用时长、浏览偏好等行为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将它们进行提炼、整合,再以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为不同用户描摹出了“量身定制”的生活轨迹。
观照个体生活样态的点滴变化
出行、娱乐、阅读、购物、运动……手机应用几乎覆盖了衣、食、住、行、玩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相互交汇,共同描绘出当代人的多彩生活,透过不同App的年度报告,则可以对过去一年的生活状态作出解读。
“去年,我关注的内容有了很大不同。”长治小伙李卓瑜是一名大四学生,他向记者展示了几个常用App为他生成的报告,在知乎报告里,关于“职场”“招考”“就业”等相关话题的关注度占到年度约30%的比重,“励志”“学习”“奋斗”成为网易云音乐的年度听歌词汇,视频软件哔哩哔哩显示他2023年观看时长占比最高的是“知识之海”。李卓瑜对记者说到,距离毕业越来越近,他不得不着手为就业做准备,因而与之相关的内容较往年明显增多了,这些数据也恰恰佐证了这一“成长的烦恼”。
不久前,晋城小伙秦诚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分享了几条App年度报告,问及他晒报告的初衷,他向记者表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体现自己生活的变化。“相较于疫情时期,2023年我外出旅行、娱乐休闲的频率高了不少。”秦诚向记者分享了自己App报告里的新变化:百度地图报告点亮了大同、忻州、晋中等城市,这是他打卡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等省内景点时留下的足迹;豆瓣报告显示他去年看了38部院线电影,这是他近年来走进电影院次数最多的一年;“探店”“美食”“City Walk”是其2023抖音年度关键词,这是他对独特风景的发现和追寻。秦诚告诉记者,这种仪式他其实已经坚持了好几年,不同应用的年度报告使他能够综合性地对自己过去一年的生活状态进行回顾,发现其中的新变动,也让他真切地感受到过去一年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有品质。
“App年度报告不只是一个个冰冷数字的集合,从中发现新变化、感受生活之美,也是人们喜欢晒它的重要原因。”从事网络传播领域相关研究的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教师冯梅认为,蕴含在不同数据中的转变,不仅折射出个体生活样态的变迁,同时也映现出社会环境的一个个侧面。
关怀还是套路 年度报告靠谱吗
年度报告可以说是反映生活嬗变的“晴雨表”,但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对它的质疑之声同样不少。
记者在体验时注意到,用户进入App报告界面后,会出现一个“信息授权协议”,只有经勾选同意后方能进行下一步的生成操作。对此,侯振荣解释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需要得到用户的授权,这也是运营方规避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的常用手段。”但据记者了解,事实上很少会有用户去仔细、完整地阅读授权协议,甚至部分应用的该选项直接处于默认勾选状态,这就意味着许多人实际上对平台采集信息的数量及运用方式一无所知,隐私泄露风险也大大增加。侯振荣也提醒道,采集信息、用户画像、精准定位一直是网络营销的惯用形式,再花哨的包装也不能改变其市场行为的本质,你所收到的广告信息或推销电话或许就源于此,所以,在进行个人信息授权时还需更加谨慎,以防落入数字消费陷阱。
另外,年度报告深受喜爱的原因之一还在于它们根据使用情况为用户所贴上的独特形象“标签”,即所谓的算法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果真如此吗?恐怕也未必。网友@老坛杉菜就吐槽,由于排练节目的需要,有段时间他曾循环播放某摇滚歌曲,结果在年终则直接被音乐软件打上了“摇滚青年”的标签,而事实上他最喜爱的音乐类型却是轻音乐。
“数据虽然客观,却无法覆盖生活的丰富维度,它能反映出你生活的某个侧面,但绝对没办法刻画出一个真实、完整的你。”冯梅表示,每个人都是鲜活、复杂、多面的,无法被数据简单地量化,那些看似词藻华丽、能与你同情共鸣的文字,其实不见得是真正理解你,更可能是商家早已预设好的特定类型池,这种虚拟标签更不应成为自我认知或衡量他人的“枷锁”,而对真实的社交认识产生偏差。
本报记者王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