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纂的《深圳学派建设丛书》(第十辑)共5部著作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安裴智撰写的33万字学术专著《跨文化视域下的昆曲文化身份研究》收入其中。
作为广东省教育厅美育专家库专家、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安裴智长期致力于昆曲研究,在《戏曲研究》《红楼梦学刊》《南方文坛》《深圳大学学报》等发表大量昆曲研究论文。他所著《跨文化视域下的昆曲文化身份研究》立足跨文化的理论视野,以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语境中昆曲文化身份回归为背景,从国家形象建构的角度重新解读与定位昆曲的文化身份,探讨昆曲文化身份的跨学科、跨文体特征与表现形态,从古典韵文学、雅乐文化、声乐美学、戏曲文学、表演体系、活态遗产等六个方面归纳阐释昆曲的多维美学内涵与文化特征,对学界旧有的昆曲观念进行剖析与反思,对昆曲在建构国家文化形象中的象征意义作了较为系统、严密的论证。
全书结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昆曲文化身份的内涵与特点。作者首先对昆曲的历史沿革、艺术特点、文化内涵进行了全面梳理,为后续的分析奠定了基础。接着,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昆曲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转换、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文化身份的认同与重构等问题。最后,结合当代社会文化背景,对昆曲文化身份的美学属性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富有创意的见解。
该书将跨文化传播理论引入昆曲文化身份的研究,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昆曲历史、文化、艺术特点的深入挖掘,对昆曲文化身份的认同与重构进行了全新解读;针对当代社会文化背景,提出了昆曲文化身份传承与发展的创新策略,在学术方面取得一定突破。
文化需要亲历,作者既有文献考证功底,能深入到历史文化理论研究之中,同时又有组织曲社、观戏拍曲的实践经验。因此,他在该书中提出的观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证分析。作者指出,在世界文化艺术体系中,昆曲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美学情趣与美学品位的舞台表演艺术。从“大文化”“大美学”的视角与意识来观照昆曲,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雅文化”的集中代表,是“正声雅乐”最后的典范。
作者从中国儒释道文化精神及西方文化视野对昆曲进行审美研究,从艺术、文化及哲学等角度,探讨昆曲审美体现的情与物、真和美、虚与实、雅与俗的关系,以及其背后的源于物又超越于物、源于饰又超越于饰、源于刻意又归于无意的审美文化精神。
昆曲具有的中国传统雅文化的基因,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在中和之美统御下的特质表现为主情尚文,对含蕴、冲淡的韵味追求。昆曲在风格上尚雅,体现在昆曲创制之初就以清曲形式存在;对本色的追求,强调曲贵含蓄;意境上对空灵之境的追求;欣赏上的沉醉与痴迷等等,无一不具有文人影响下的雅文化特质。孔子认为,“绘事后素”。素,是一种胜过绘饰的本质之美,一种真正的美。“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萧疏雅洁,是一种饰极返素、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化境,是一种源于物又超越于物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昆曲艺术的内在精神,也是中国戏曲之所以与西方戏剧峙立于东西剧坛的独一无二的诗性特征。明清以来,对昆曲的痴迷,就体现在文人对音律和唱法方面的刻意讲究上。文人不仅把昆曲作为精神上的消遣,而且作为生活的寄托,在形式与风格上都求精求雅。昆曲构成文人风雅生活的一部分,文人的雅玩态度也影响到昆曲的审美发展。一是体现在昆曲文本的雅化,表现为题材内容上层化、戏剧语言精美化、戏剧意境诗意化;二是舞台上对歌舞的侧重;三是度曲理论日益繁复严谨,追求昆曲声乐技巧的缜密精美。
不同于同类著作,作者最后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前瞻视角,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反思,对传统与现代性进行理性辨析,从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现代性的角度探究昆曲这一文化艺术形式的价值及意义,并针对当代社会文化背景,提出了昆曲文化身份传承与发展的创新策略。
昆曲体现出的精神向度与生命智慧,是一种向内挖掘的心灵境界。昆曲这种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审美样本,是现代社会里实现人和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和谐相处的途径之一,仍有存在意义。作者通过对昆曲审美价值,以及相关文化的价值思索,希望能重新厘清人的文化精神坐标。
站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作者重拾昆曲这一古老遗珠,重新审视其艺术文化价值,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希冀,昆曲在历经一个世纪的坎坷曲折之后,在重返自身的历程中终会迎来凤凰涅槃的崭新艺术生命。
郑锦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