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180余亩府西大米喜获丰收。产量大增后,更多的人能吃到府西大米了。”1月13日,在太原北部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新品种示范种植区,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村村民王泽宇喜不自禁地说。
历史上,府西大米指的是产自太原府以西、太原盆地北端的大米。这片区域就是今天的尖草坪区。
尖草坪区横跨汾河两岸,秋季昼夜温差大,光照条件好,水源干净,土壤肥沃,在此种植的府西大米,有着韧性强、有黏性、外观品质好、干物质含量高、口感佳的特点。
府西大米也曾风光无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府西大米与吉林延边大米、黑龙江响水大米、天津小站大米、北京京西大米共享“北方优质大米”的美名。
据尖草坪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张传宏介绍,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尖草坪区种植水稻的历史并不短,最晚在明末清初时就已开始。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水资源的减少,以及巨峰葡萄等经济作物的引进,府西大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逐渐淡出了百姓的餐桌,成了老一辈太原人的美好记忆。
2019年起,太原北部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始试验恢复种植水稻。这里地处太原市水源保护地,水源干净,土质经汾河冲积和沉淀而成,土壤肥沃,非常适宜水稻种植。自种植以来,水稻连年丰收。
在保证大米口感好的同时,如何提高产量呢?农业专家专门支招。2023年,产业园种植的水稻品种为山西农业大学作物研究所培育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晋稻17”,既可抗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又具有耐旱、耐寒、抗倒伏的优点,亩产达到600公斤,经过水稻脱壳等工序处理后,每亩可产出400公斤大米。
回忆起之前种植水稻的日子,王泽宇感慨道:“以前每年在地里忙忙碌碌,从早春的整地开始,育苗、插秧、除草、施肥等流程一刻不敢懈怠,可是靠天吃饭收成并不理想,有时候辛苦一年甚至还会赔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规模化经营的产业园里,水稻种植全流程都是机械化作业,人清闲了不说,水稻的质和量双双得到了保障。对于我来说,每年不仅有固定的流转收入,还能去园区就业,日子过得美滋滋的。”记者了解到,在尖草坪区农管干部的引导下,如今呼延村、宇文村、中下温村都种植了水稻。
本报记者范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