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要闻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奏响保护强音 赓续千年文脉

——记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大同市文物局

  穿行于崇山峻岭,用脚步丈量全市文保地图;倾听文物声音,以责任与担当践行初心使命;承古出新、文化铸魂,绘就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新画卷。
  近年来,大同市文物局秉持保护、传承、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使命和责任,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文物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更好地服务发展大局,以一份实实在在的亮眼工作答卷赢得广泛认可。

保护第一
守好文明根脉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文物工作者,我们要以统一的思想、过硬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在一线彰显文物工作者的担当与使命。”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大同市文物局局长刘建勇坚定地说道。
  “一、二、三,大家加把劲,车子就快出来了。”位于天镇县新平堡镇的桦门堡脚下,文保队员一同将陷在路间的车辆用力抬起。作为明长城大同镇“七十二堡”之一的桦门堡,位置偏僻、地形陡峭,车辆抛锚陷落时有发生,“文物巡查就是这样,我们已经习惯了。车走不了,我们就步行上去。”大同市文物安全监测中心主任高峰一边拍掉身上的尘土一边说道。
  大同这座承载2300年人类历史的古城,不可移动文物3000余处,历史遗迹分布点多、面广、线长,保护难度大。“十四五”以来,大同市共投入资金约2.1亿元,实施了200余项各级各类文物的抢险、修缮及“三防”工程,包括平城兴国寺、灵丘县平型关战役遗址、法华寺塔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工程和云州区巨乐堡北堡墙、天镇县新平堡镇虏门等长城抢险修缮工程等。积极推进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了配合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70余项。云冈石窟危岩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实施数字化保护项目,三分之二的洞窟实现数字化保全。探索实施“文明守望工程”,公布148处可供认领认养文物建筑名单,完成28处认养协议签订,招募文物保护员近800名。每年开展安全检查300次以上,极大改善了文物保护状况。“文物保护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下去。”这已成为大同市文物局全体工作人员共同的心声。

挖掘价值
讲好文物故事

  近年来,大同市文物局锚定“全国知名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深入挖掘文物价值,努力建设特色鲜明、活力充沛的博物馆之城。创新发展“总分馆制”,1座总馆、9座主题性分馆,一场场各具特色的展览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大同历史文化底蕴。
  “圪台”“耐见”“顶圪膝”……2023年10月31日,大同市博物馆举办的“同言有迹——大同方言文化展”在大同古城内拉开帷幕,游客们可以通过扫码听语音、看漫画等方式感受大同方言魅力,“‘乃心虎儿’原来是可爱、亲爱的意思,不解释真不明白,这个展览太有创意了!”来自北京的游客杨蕾笑着说道。此外,大同市博物馆还举办了“大同有戏——大同非遗戏曲展”,富有晋北特色的戏服、头戴、乐器、剧本,让观众们直观地感受北路梆子、耍孩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策展思路到展品选择,再到陈列方式,我们与各位专家反复论证、多次修改方案,用一场场精心准备的展览,让人们近距离触摸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大同市博物馆展陈研究部副主任白月介绍。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依托“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大同市接连举办“风起塞上纵横天下——晋商历史文化特展”“北朝风韵展”“西京印迹——大同辽金元文物展”等全国性展览,并赴韩国举办“交融·魅力——北魏鲜卑拓跋部的历史足迹”外展。大同市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科负责人表示,“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我们要用心用情深挖文物内涵,创新传播方式,营造传承优秀文化的浓厚氛围。”

奋楫笃行
做好文化惠民

  文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文化资源。近年来,大同市文物局持续推动文物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23年全市文博单位共举办各类宣教活动150余场,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能力持续提升。
  大同市文物局始终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充分发挥文物景区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文化惠民水平。2017年以来,大同古城墙、善化寺等9处文物景区先后免费开放,2020年下半年云冈石窟、华严寺等重点文物景区实施工作日期间免票开放政策,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文旅消费热潮涌现。
  为切实践行“更好服务来同游客、更快响应游客诉求”理念,2023年“五一”期间,大同市文物局实施市内各文物景区闭园时间延长一小时政策,方便游客感受云中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2023年7月至10月旅游旺季,大同市博物馆总分馆等文博场馆实行“周一不闭馆”措施,博物馆已成为许多外地游客的“来同第一站”。2023年全市文物旅游市场强劲复苏,市内10家文物景区、文博场馆参观人数达843.3万余人次,接待量创历史新高。
  “北魏蓝”抱枕、汉代连枝灯杯垫、鸱吻冰箱贴、胡人牵驼俑冰箱贴,精美的文创产品将古老文物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历史的积淀有了新的内涵。大同市博物馆持续完善升级文创产品开发、制造销售、品牌营销等核心产业链,通过“文物IP”与“设计”嫁接,将文化特色和时尚潮流结合起来,研发特色文创60余款,尤其鸱吻系列广受游客喜爱,销售火爆。据统计,2023年在大同市博物馆总分馆参加打卡活动、购买文创产品的游客人数超过22.75万,文创产品已成为大同文物的一张新名片。
  一项项措施铿锵有力,一个个成果令人欣喜。“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这份荣誉对我们是激励,更是鞭策。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我们定当‘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以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展现大同文化新形象。”刘建勇说道。

本报记者李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5期

  • 第2024-01-14期

  • 第2024-01-13期

  • 第2024-01-12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10期

  • 第2024-01-09期

  • 第2024-01-08期

  • 第2024-01-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