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花馍、捏面人,在尧王故里山西绛县乃至晋南流传甚广。广泛用于尧的祭祀活动和民间订婚、结婚、小孩满月生日、老人寿诞等日常礼俗活动中。
在尧的祭祀贡品中,就有各式各样的面塑制品,尤其龙和凤的造型更引人注目。在人们生活富裕的日子里,每逢春节、正月十五,绛县各村都有群众性的“摆枣山”(春节面塑供品)竞赛活动。尧乡面塑分两种:一种是用生面捏塑成古装戏曲人物形象或狮、虎、鹿、羊等十二生肖及其动物形象,加以彩绘而成,多用于丧事灵前供品。另一种是用发酵好的白面捏塑成寿桃、花篮、莲花卷、砚台、十二生肖动物形象,蒸熟后以彩绘点缀作为礼品分别送给过寿老人、读书的后生、新婚夫妇、满月婴儿等以示祝贺。这些用手工制作的面塑作品,虽然大多出自农妇之手,但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为绛县民间点缀出别样景致,深受群众喜爱。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绛县民间家户凡红白喜事、过寿满月等都要用到花馍、花糕。制作面塑花馍的方法:用上等面粉,经过凝水、发酵、配碱后,反复揉搓,手工捏成形象生动、形态各异的飞禽走兽、花卉人物等,上笼蒸熟出锅后,趁热涂上各种颜色,用小竹签、大竹篾分别组装成精致的艺术作品。绛县面塑巧手有东关村的李如意、东吴璧村的柴玉环、东吴村的高玉莲等。其中李如意为绛县花馍的非遗传承人、省劳动模范,主要作品有“双龙对虎”“九凤朝阳”“石榴牡丹”“莲生贵子”“双龙迎福”等,多次在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绛县电视台播放,并被收入《绛县志》《美丽绛县》《绛县妇女运动史》等专著中,被誉为绛县民间艺人代表性人物。
李如意用一双巧手,捏出了五颜六色的花馍,捏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捏出了积厚流光的民俗,声名远播。她高中毕业后即返乡务农,后在棉织厂干过临时工,学过裁剪,做过纸扎活。但是,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做花馍。她对花馍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热爱。
“说起来,做花馍也是我家的祖传。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见奶奶做花馍。后来,我妈妈也做花馍。老人的手特别巧,捏花馍的手艺尤其灵活,捏啥像啥,村里的红白事都爱找她们去帮忙。小孩子有好奇心,她们捏,我就跟着看。”李如意告诉笔者,“看着奶奶、妈妈的手在面团上随意捏几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花馍就出来了,这使得我对学习制作花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我的奶奶、妈妈就是我创作花馍的启蒙老师。”
李如意于1990年开了一家蒸馍铺。先是做手工馍,后来人们听说她会做花馍,遇有红白事,便三三两两请她做花馍。实在讲,她以前在奶奶、妈妈的耳濡目染下,对花馍制作技艺也了解一些,但仅仅是皮毛而已。要把花馍做好、做精,就必须深钻细研,掌握要领。而她娘家母亲又不在自己身边,好在她的邻居陈翠英就是一位捏花馍的高手。于是,她就拜陈翠英为师,虚心请教,认真学习。还专程到闻喜、运城等地,现场取经,实地领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摸着了一些门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
与绛县众多面塑艺人大同小异。李如意告诉笔者:做花馍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制做一般要经过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程序。从麦子的筛选、晾晒到面粉的加工,从制酵、发面到捏形、蒸制,成型和着色等。做出一个花馍,需要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等9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至少需4到5天时间,全手工揉捏而成。花馍在喜丧节典日常交往各种活动都常用,分大花馍、对对馍、枣花馍、馄饨馍、石榴馍等等。大到重十多公斤,小的像枣那么大,常用的有2斤多和半斤多的。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绛县面塑艺人向笔者介绍,“要根据事主的需求精心构思。首先从做花开始,但在做花之前一定要构思好你需要用到什么花,比如孩子满月或者结婚这种喜事,一般需要用到牡丹花、莲花、梅花。花确定了还要想用什么吉兽送祝福,孩子满月有老虎和金鱼,婚嫁多为龙凤。做好花后就要开始蒸底座了,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软硬适度,做好的花一定要给它们刷上一层油,这样不仅保存时间会更长,而且颜色会更加鲜艳利于观赏。摆样插花后花馍便做好了。”
他们特别强调,做花馍一定要用绛县当地小麦,因为咱这里的小麦生长周期长,粒大饱满,麦质优良。做出的馍,不仅漂亮,而且清香筋道、营养丰富,吃在嘴中,甜中带香,回味无穷。
绛县面塑艺人有着匠心独妙的心得。做花馍不光是图好看,凑热闹,更主要的是,与传承民俗文化结合起来,通过花馍流传,使中华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比如过年做枣花馍,预示在新的一年里,能增长智慧,心想事成;元宵节蒸馄饨馍,象征一家老少平安,四邻和睦相处,亲情融融;五月端午蒸老虎馍,寓意着晚辈都能像山中老虎一般,虎虎有生气,长大成大器;八月中秋节蒸月饼馍,表示遥望圆月,不忘亲情,团圆相聚。还有,婴儿满月做鼓鼓馍,象征着从此敲响了人生征途的鼓点;周岁娃娃做鱼儿馍,表明着生活富裕;青年人结婚蒸花糕馍,有“九凤朝阳”“九龙戏珠”“龙凤呈祥”等,花糕上捏制有人物、花鸟、鱼虫、龙凤等,活灵活现,意味着夫妻生活幸福美满;老人们过寿,蒸的是寿糕馍,寄托儿女希望长辈延年益寿……
正是这些花花绿绿、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花馍,承载着浓郁的故绛食俗、民俗文化,向我们演绎着说不尽的沧海桑田,道不完的人间百味,反映着华夏民族浓浓的根脉情怀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媒体的宣传,声名远扬,影响深远,北京、西安、太原等大中城市客商慕名来绛县订货、购货者络绎不绝。
正如一位诗人激情满怀地吟诵:巷陌荷担,千般桃花面,揉捏搓掀,万种风情现。竟逐小儿女,翠楼红袖招,满园皆春色,掌上有江山。市井仙隐藏大千,巧手拿日月,果腹一招鲜。街闾田间,匠心行百年,点切刻划,神韵一脉传。开轩面场圃,淡茶不须盏,阖目天地人,大道法自然。五谷轮回辟蹊径,鬼斧胸中藏,云开一线天。
深信绛县面塑艺人将普通面食演绎成美味佳肴的同时,定能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荡漾出浓郁的故绛民俗文化风韵,继往开来,不断蔓延。
张志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