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哪里是我们文学的故乡?具体的地域?广义的文学?
我说,都是。但是,我们是拙笨的。当然,我一直在用心写作,我也看别人的作品,可心里总是觉得缺着微妙的一块:对于故乡的描述,我们总是心有余而“笔”不足。
对于故乡,我们用铅笔素描过,我们用钢笔速写过,我们用毛笔晕染过……不,不是笔的问题,是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还没有足够纯洁。
地理上的故乡很大,它不是一条街、一个村,它也不是某座高耸的山、不是某个浩渺的湖……精神上的故乡更大,它不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歌、一部小说。一个人穷其一生,看不遍可以称作范本的典籍;凭自己的笔,登不上想象中的山顶。
那么,谁能代表得了故乡?
没有答案。只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我们都在写,一直在写。很多人抱怨,但是也应该看到,有这么多人在辛苦地写、苦恼地写、喜悦地写;而更多的人,在耐心地读。人海茫茫,我们就像一簇簇小火焰跳动在海面上,我们有着特殊的坐标,筋疲力尽的人们一抬眼,也许就会看到人性的光芒,也许,就凭空而生继续跋涉的力量。
文学如此令人着迷。它曾有过鼎盛的年代,那时代的作品多有大气磅礴的能量、有金声玉振的高音,我们的故乡朴素而优美,被那么多光彩熠熠的眼睛捕捉,被那么多粗犷、细腻的笔触描摹,现实的反思和灵魂的叩问是它的分量所在,这片土地上走过的人物、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植物、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这片土地上曾经和正在发生的撕裂和疼痛……高岸深崖的地理仍在,人类的精气神仍然充盈,我们的笔下,也就多了色彩、多了风格。我们不知疲倦无怨无悔地写,在商业气息很浓的现世,仍然做着文学的信徒。
参加过一些文学采风活动,是很多才思飞扬、头角峥嵘的人物形成了这支优秀的文学队伍,这多年来,没见有人退出,只看到有更多的人在加入。这波澜壮阔、风起云涌、大开大阖的时代,不免使人们踌躇满志,而地理的故乡、精神的故乡,更给我们这些写作者以源源不断的依托,使我们得以不忘初心。在我们的文字里,风将吟唱,花将盛开,所有正能量的努力终将得到收获……我们地理的和精神的故乡,都将越来越接近人类的理想。
孔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