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读一部书 识一座城

——评《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

  一部书与一个城市相配套,这是作为享有2300多年建城史和400多年建都史,因而忝列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同本来应有的样子,无数文人学者为此奋斗了几十年。除了《大同史志》等志书外,我接触到的就有十来年前出版的较为全面《古都大同系列丛书》,由《大同史略》《云冈石窟》《老大同》《大同方言博览》4书6册组成。其中《老大同》用近千幅图片,从不同角度再现大同昨天与今天;《大同方言博览》是一本反映大同方言的工具书。而于今,经过十来年的蓄积沉淀和续新后,在此基础上又一部集大成式的《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近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这部新著以12册专著的形式,从老字号、古寺庙、老戏班、古城堡、老院子、古街巷,以及边贸、风俗、戏曲、掌故、特色行业等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展示大同特色文化,梳理大同文化脉络,呈现大同文化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审美价值。研读这部文化丛书,可以使读者更细腻、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认识古都大同,从而寻幽探微,找到至今仍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亲和性文化因子,从而更深沉、更热切、更朴素地爱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概括地讲各分册内容,《老店字号》几乎囊括了大同古城历史上具有雄厚人文背景的著名字号店铺。《寺庙古建》记述了如云冈寺庙群、恒山寺庙群以及华严寺、善化寺等34座寺庙和道观的建筑文化特色。《街巷故事》生动鲜活地展示了战国汉魏至今两千多年来大同的民间故事与传说。《行业印迹》刻录的是游牧与农耕接壤地区百工百业兴起、发展和繁荣的代表性历史辙迹。《梨园史话》以学术眼光挖掘各种类戏剧、戏台、角色的流布兴衰。《民俗再现》反映了大同地区丰富多彩的节俗、食俗、婚俗、玩俗和戏剧民俗。《老城古堡》描绘、抒写了大同长城众多关、口、堡、台的风土人情和沧桑变化。《边贸互市》刻画了大同多元、开放、包容的商业文化景象。《古韵清音》记述了遍及大同城乡的重点寺庙和各种宗教文化对大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名人故事》讲的是战国赵武灵王、后唐李克用及清末重臣栗毓美等32位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非遗文化》介绍如广灵剪纸、雁北耍孩儿、大同铜器、大同折纸等23项市级和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同老院》记录的是36个典型的古窑洞、四合院和现代院落。
  大同是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农耕文化等中国多民族文化和中西南亚以及欧洲等外来文化交流交融交往的典型民族融合地区。赵武灵王在征服林胡、楼烦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战斗中在此建城,秦直道东通代郡、西达云中、南下太原,汉代“白登之围”“昭君出塞”使平城(今大同)为九州共知,北魏以平城为根据地统一北方,开创与印度、古希腊、古罗马、阿富汗等域外国家交流交融交往的先河。辽金时期针对定居于大同地区的多支契丹部族以及隋唐五代迁徙而来的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阻卜(鞑靼)等多个部族,实施“因俗而治”的民族怀柔政策,延续发展了北魏善处多民族关系的成功做法。明代“九边重镇”特殊地位和起源于大同的明代“开中法”,为晋商的崛起提供了历史大舞台。清代虽有“多尔衮屠城”之祸,但随着万里茶马古道的兴起,大同又成为一个重要节点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煤都”和重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地位,又使得大同举足轻重,始终是全省第二大城市。
  不可讳言,由于处于全省“极寒”地带的气候地理条件和“一煤独大”等诸多历史原因的影响,大同的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但近年来大同的文旅融合发展独树一帜,势头良好,旅游业渐成大同的优势产业,而这部新书的出版将为大同的旅游文化锦上添花、如虎添翼。

李生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7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5期

  • 第2024-01-14期

  • 第2024-01-13期

  • 第2024-01-12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10期

  • 第2024-01-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