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温暖的乡土记忆

——读《节庆里的故乡》

  •   “通常来说,故乡大多数人家,在农历小年之前,都会把油炸的年货备妥当,预备着春节的到来……”“除夕奔跑而来。小年之后,日子过得飞快,一年的尽头近在咫尺,剩下的日子屈指可数,待五根手指数完,除夕也就到了。”翻开《节庆里的故乡》这本书,文字中的这两个节日,我们都很熟悉。那是历代人无法忘却的记忆,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尤其是在异地他乡谋生的人,因为节庆里承载着思念故乡的艰辛与苦涩,也寄寓着甜蜜、欢愉与希望。
      在古代,节庆是沟通天地、自然、先祖的一种神秘方式,它浸润着人们最原初的情感、信念和人生态度。《节庆里的故乡》是知名乡土文学作家黄孝纪重点关注乡村节庆习俗的又一部作品。全书按照时间顺序,从大年初一拜年到年尾的除夕,围绕着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日常伦理,以散文的方式讲述作者故乡春、夏、秋、冬四季的40种乡村重要节庆习俗,真实再现了一个传统农耕村庄的喜怒哀乐,保留了一段温暖的乡土记忆。
      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相沿成风,相染成俗”,也就出现了相对固定的节庆习俗。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作者说,舞龙灯为人们所推崇。在故乡人看来,龙是神物,能驱邪祟,保一村平安。在那个远去的淳朴年代,在故乡用稻草扎龙灯,通常从正月初一下午就开始了。从正月初二起,春节期间舞龙灯,成了故乡人人参与的重大活动,与耍狮子、看戏一道,共同构成了湘南乡村年俗娱乐的主流。
      出了元宵节,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耕耘。随着农时节气的推进,惊蛰到来,播种正当其时。春雨中,迎来了一个伤怀的时节,便是清明,家家户户扫墓祭祖,缅怀先人,山岭间不时响起的零星鞭炮声,寄托了人们慎终追远的无限哀思。早稻插下田、小麦变金黄时,端午节来了。家家户户都会煮红蛋,是送给未成年子女的节日礼物;糯米饭、葱花煎蛋,是当天过节的佳肴。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时光里,那些浸润到日常生活里的节庆习俗,由一代又一代的农人言传身教,传承因袭了下来,直到作者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六月盛夏,稻田渐渐黄了,丰收已然在望。曾有许多年,割稻尝新是在正式收割之前,剪取一些略略泛黄的稻穗,晒烘干了,舂米做饭,敬神灵祖先尝新。以后,那种仪式逐渐演化到早稻收割后,且要买肉买鱼,做出丰盛的饭菜,既是对天地神灵的感恩致敬,也是农家人对自己勤劳丰收的犒赏。
      作者说,故乡的中秋,主要的节俗是捣糍粑。重阳则注重敬老。女子回娘家送节,或者被娘家人请去过节;年长者祝寿,或被晚辈请到家中来侍奉款待,充满浓浓的人间温情。漫长的冬日,是乡村男女喜结良缘的季节。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经常能看到迎亲队伍,抬着红红的嫁妆,喜气洋洋地走在田间小路上。那些嫁到村庄的新娘子,为人妻,为人母,生儿育女,勤俭持家,与这方土地血脉相连,一生相守。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故乡的小年,除尘、祭祖、送灶王爷上天,是这个节日里的重要事项。”几天后,大年三十如期而至。这一天,人们相守在自己的家,备办着种种美味佳肴,门口贴着红春联,更是喜庆洋溢。等到午后,家家户户相继关财门,吃团年饭,过节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吉祥与美好,笼罩着此刻的故乡大地,温暖人间。
      一年四季,农人们在节庆习俗里生活。那些交织着艰辛与甜蜜、苦涩与欢愉、悲痛与希望的节庆习俗,年复一年地轮回,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继承,所推崇,所发展,塑造了农人们的生活和灵魂,构成了农人们完整的人生。那些乡村的节庆习俗,不仅揭示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面对生活的态度,代表了一种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更是我们伟大民族无比灿烂的精神支柱。

    甘武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08期

    • 第2024-02-07期

    • 第2024-02-06期

    • 第2024-02-05期

    • 第2024-02-04期

    • 第2024-02-03期

    • 第2024-02-02期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31期

    • 第2024-01-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