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实现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和促进教育现代化。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需积极顺应数字化技术深度赋能融合的时代特点,主动构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劳动教育新态势,全面推动大学生劳动教育向创新化、科学化、智能化与精准化方向转变。
数字技术嵌入育人实践,促进劳动教育内涵创新化。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获得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受教育者对劳动的正确认知的教育活动。要发扬劳动光荣理念、注重实践育人、承担社会责任、彰显时代精神,全方位培养人才。大学生劳动教育旨在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劳动教育是一种与时俱进、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更要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和提高自身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和劳动素养。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目标指向是培养具有正确劳动观念、必要劳动能力、积极劳动精神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新一代青年。在数字时代,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有必要制定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战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通过引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主动占领劳动教育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制高点,增强新型劳动体验感,创造多元环境,使人工智能的科技感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取得实效提供有力保障。
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促进育人主体观念科学化。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与时俱进更新育人观念,将劳动教育与数字经济相结合,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明晰数字技术应用与劳动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将“劳动育人与技术强人”理念融入培养学生的日常实践中,帮助大学生适应日益变化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养成适应新时代新行业的综合素质。在传统劳动教育育人观念中,劳动不仅是一种生产活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通过劳动,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理念应当与科技变革和社会转型相契合,注重对高校教育人员进行数字伦理意识的培养和对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协作意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激发,以适应新机遇与新挑战。一方面,要对高校教育者组织定期的数字化转型培训,并进行数字认知与伦理的学习,加强劳动教育转型认知,避免出现数字技术运用于劳动教育实践失衡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坚持“五育并举”的理念,搭建数字化劳动教育平台,设置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开展一系列具有数字特征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实现劳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传播。
构建混合式教育模式,促进劳动教育手段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度运用,劳动教育的教学形式更加新颖多样、生动活泼,为学生带来更加强烈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教育效果更为明显,更好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相比传统的劳动教育,数字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涉及体力劳动,还强调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在技术与劳动的紧密融合、实践与创新的有效结合、跨学科的整合、信息素养的重视以及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培养方面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混合式劳动教育以混合式教学理念为基石,兼具技术性与实践性,以强主体性、互动性、联结性、目的性为导向,结合线上理论学习和线下实践操作,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跨学科知识和信息素养的劳动教育构想。在混合式劳动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学习理论知识,了解不同行业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同时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进行模拟操作,提高技能水平。线下劳动教育中,学生可以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实践操作和体验学习,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校外共融汇、体力脑力齐联动,形成更加科学的劳动认知、劳动观念、劳动价值、劳动精神系统。
完善实践评价体系,促进劳动教育实施精准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质量提升有赖于劳动效果的有效评价,需要构建客观准确的劳动教育实践评价体系。随着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引发了教育主体重塑、教育对象转移、教育环境提升和教育媒介整合等智能化变革,给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带来诸多现实挑战。相比较而言,传统劳动教育评价往往侧重于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和劳动成果,而数字技术的融入则要求评价体系更加综合和多元化,能全面、精准地反映大学生在数字技能、软技能以及创新思维方面的表现,更注重教育公平和包容性指标的设置。高校要构建智能化、立体化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健全与实践相匹配的教育评价机制,通过开展成果汇报、现场路演等形式对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自觉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促使其在体验中达成教育目标;拓宽评价渠道,丰富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利用学习管理系统(LMS)、在线评估工具等,实时收集学生学习数据,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进度和成果详细反馈,全面促进劳动教育实施精准化。
数字技术赋能大学生劳动教育,既从技术层面为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平台,又从价值层面为劳动教育的创新给予了稳定的力量支撑,是技术力量应用与劳动教育实践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互动贯通。(作者:山西财经大学 王琼 韩静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