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小年刚过,老家的兄弟姐妹便在微信群里纷纷发来信息,众口一词地说:“今年过年早点回来啊,要不那几天假期,亲戚们一家一天都轮不过来呢。”
看着一家家晒新居、晒美食的图片,沉寂一年的归心,似箭一般张弓引弦待发。
儿子提前开车从老家岢岚来太原接我回家。除夕那天,早早起床,收拾好回家的行李和带给亲戚们的礼物,各色吃食以及衣物把汽车的后备厢塞得满满当当。
9时整准时出发。儿子似乎很能理解我的思乡之情,将《故乡的云》《小城故事多》两首思乡赞乡的歌曲循环播放。动人的歌声交互飘响在我的耳旁,我的眼神渐渐迷离,朦胧的归乡心早已箭一般向着陪伴我度过幼年、童年、青年时代的故乡飞去。随着路标一步步向故乡的地界靠拢,老家的一个个人、一幕幕景,在脑海里愈发清晰起来。
直通家乡的高速路笔直通畅,刚过11时,我们就驶离了高速出口。走上国道,汽车的速度慢了下来,我的心一点点热起来。回家恰好路过全国文明村镇——宋家沟村,于是我向儿子提议,进村看看宋家沟村民过年的样子。
汽车方向盘往右一打,沿着村口高耸的村标,汽车拐进了宋家沟村。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直通进村停车场、舞台、宋水街、三棵树广场。道路两旁的民居装饰一新,红纸金字的对联、迎风摇曳的红灯笼交互辉映,屋子里飘出的饭菜香气透出一股浓浓的富足的年味儿。此时已近中午,街上人不多,几个穿着一新的小孩儿回应着“毛毛、东东、霞霞吃饭了”的呼唤声嘻嘻哈哈从街头跑过。
停好车,我和儿子信步走进宋水街,一排两溜儿的青砖黄墙的复古式民居披红挂彩,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喜庆中渗出了幽远静美的历史气息。如水洗般的青石板街光亮照影,夏秋季节淙淙流畅的小渠清水凝结成一条洁白的丝带,向着岚漪河的发源地延伸而去。
走过临街的一户人家,看到红漆大门敞开着,门洞里摆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着一大盆凉粉,还有汤料、菜碟、醋钵。心生疑惑,这是谁家呢,大年三十了,还在做生意?抬头看到门厅旁“刘林桃凉粉”的招牌,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在三棵树广场靠摆凉粉摊脱贫致富的搬迁户刘林桃大娘的家吗?70多岁的刘大娘从一个山沟沟里搬迁到宋家沟后,在乡村干部的帮扶下,利用自己的手艺在三棵树广场支起凉粉摊,在旅游旺季,平均一天可卖出300多碗凉粉,卖凉粉的收入比她全家过去勤扒苦做一年的收入都高。
走进干净整洁的院落,只见院子当中摆放着一个电子火笼,随风吹出的红绸布就像一簇簇燃烧的火焰,环保又喜庆。透过明亮的窗玻璃望进去,客厅地上已支起了饭桌,摆上了酒水饮料、杯盏碗碟。看到有人进院,屋里的人撩起门帘迎了出来,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家。我笑着说:“不进去了,我们就是从太原回家路过顺便进村来看看,见您家大门口还摆着凉粉摊,就进来瞧瞧。”乡音难改,一张口便知是同乡,说话间更多了几分热络和亲近。聊天中得知,眼前这位就是刘林桃大娘。
说话的当儿,大门口传来了“大娘,买凉粉”的声音。我们便随刘大娘一起走出院子。大门口,几个年轻人正围着凉粉摊说笑,手里还拿着小盆。刘大娘切凉粉、配汤料,手脚利落。几个年轻人笑着说:“自从回了家,爸妈天天大鱼大肉地做,都吃腻歪了,想来两碗凉粉解解腻。”年轻人的话也勾逗起我心中的馋虫,遂让大娘给打包了几袋凉粉,准备正月走亲戚吃饭时带着。
离开时,刘大娘笑着问:“你也是在外地上班的咱这地方的人?快退休了吧?退休了回来住吧,咱这地方可是发展好了。就像刚才那几个年轻人,都是前几年跑出去打工的,听说今年回来后就不走了,准备留在家靠旅游业发展呀。”的确,这几年,借助“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名头,宋家沟村的村民们做生意、吃旅游饭、奔富裕路的劲头越来越足,家家户户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婉拒了刘大娘一起吃午饭的热情邀请,儿子开车转出村口,不到10分钟,我们便回了家。此刻,父母兄弟一大家子人正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笑意盈盈地等着我们,嘘寒问暖的关切让我心生感动:“最美还是家乡景,最亲还是家乡人。”
和亲人相聚的时间总觉得过得好快,不觉夜幕已低垂,蓝幽幽的夜空布满了繁星,从窗户望出去,大街小巷华灯绽放。家人陪着我走上街头,街头行道树、广场绿植身披闪烁的灯衣,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长蛇一样的汽车汇成一条流动的光带,街上的行人静静地观赏着一处处的美景,新春的喜悦溢满了小城的天空。
吃过年夜饭后,喜庆的春晚在吉祥的拜年声中拉开了帷幕。歌唱美好、舞出幸福、小品逗乐、相声喜庆,一幕幕精彩的节目演绎出了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原生态。
不觉间,假期就在亲人们一家一天的美食款待中轮完了。依依惜别地与一众亲朋告别,我坐上儿子的车,踏上了返回省城的归途。儿子在高速车流中专注地握着方向盘,我的思绪仍在回味和漫游中。车窗外,一坡坡绿色的松柏树闪过,向阳处已有小草绽放绿意。世间万物,成长最美。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家乡的父老乡亲正奋力前行,共同谱写着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瑰丽画卷。
归途春意暖,家乡是游子永远的牵挂。
白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