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软槌锣鼓敲起来

  甲辰龙年正月十五,家乡的软槌锣鼓队又在县城红火的大街上亮相了,浑厚的鼓韵响彻云霄,赢得欢鸣如雷的掌声和浪涛般的欢呼声,让我这个地道的高家庄人与有荣焉。
  说起家乡的软槌锣鼓,那可是历史悠久。听庄上的老辈人绘声绘色地多次言传,咱黄土塬上的高家庄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一支威风凛凛的锣鼓队,那浑厚激越的鼓声一响起,立刻震撼得山摇地动。当年刘秀要率兵攻打到黄河对岸,可几天几夜仍然冲不过去。火烧眉毛之时,一位谋士献策说,紧邻黄河岸边的高家庄有一支威武的锣鼓队,可让其来为将士们助威。刘秀闻言立刻下令找来锣鼓队。那粗犷豪放的鼓声在晋地河岸轰然响起,将士们便勇气倍增,竟一鼓作气地冲到了河对岸。当时,擂大鼓的几位壮小伙因用力太猛,将十几只木鼓槌都弄断了。情急之下,将十几根拴马匹的粗缰绳割下,两头挽成鸡蛋大小的疙瘩便继续擂起大鼓,没想到那排山倒海的鼓鸣声更加震撼天地、鼓舞人心!由于高家庄威风锣鼓队为这场仗的胜利立下大功,刘秀继位后很快拨了银两作为奖赏,高家庄威风锣鼓队在方圆数十里的地盘上出了大名。打那以后,擂鼓的木槌逐步被更换成了粗麻绳扭制的软鼓槌。
  2000多年过去了,家乡的软槌锣鼓并没有销声匿迹,轰鸣震耳的鼓声一直敲响在河东大地,那特制的软鼓槌牢牢吸引着世人的眼球,那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震撼着每个人的心扉。
  我的父亲和本家的几位长辈都是擂软鼓槌的高手。那年40岁出头的父亲,正年轻气盛,尽管只有一米五几的小个头,可擂起大鼓来竟出奇的有力,且鼓点下落时槌槌有板有眼,2尺长的软鼓槌在他手中变换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套路,一会儿前后转着身敲击,一会儿又像飞鹰腾空似的跃起,一圈的锣钹声不敢怠慢地紧密迎合着。正是数九寒天,父亲和本家的几位长辈们却敲击得满头汗水。突然间,灰蒙蒙的天空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尽管台下观众的双手已被寒冷的天气冻得红涨发麻,可激情的欢呼声和鼓掌声竟与台上的鼓声一样不绝于耳地在飘飞在雪空中。
  一晃眼,数十年像云烟一般随风而逝。而家乡的软槌锣鼓却在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家乡的软槌锣鼓不仅敲到了省城太原,还受邀跨省到河南开封表演了10多天,观者无不为之拍手称赞。在第三届和第六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上,家乡软槌锣鼓队的精彩表演更是备受瞩目。那日在万荣县的后土祠大广场上,8支威风锣鼓队纷纷献艺,家乡的软槌锣鼓队压轴出场。几面红色大鼓在软槌的猛烈敲击下,迎合着几十面锣钹发出的声响,轰鸣在高耸云霄的秋风楼下,那震天撼地的声音又从宽阔的广场上扑向苍茫的河面,欢腾的波涛声、粗犷的锣鼓声、雷鸣般的掌声及欢呼声在浪花翻滚的大河上奏响了激烈的交响曲。百十位身着红色演出服装的队员个个英姿飒爽,年轻的面庞被艳丽的服装色彩映照得通红。尽管我没能在现场观看,但闭上眼睛,那排山倒海之势、浑厚激越之声,便仿佛在我的眼前、耳旁回荡,禁不住热血沸腾。
  家乡高家庄虽是黄土塬上一个才数百人的小村庄,可它因独特别致的软槌锣鼓却一举出了大名。如今,一辈子没服过输的父亲和本家的几位长辈们已离世,第二代擂软槌锣鼓的乡亲也已年逾花甲,每每鼓队排练,他们都会颤巍巍地在旁指点,将软槌锣鼓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后辈人。这群20多岁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学艺认真,人高马大的他们打起鼓来浑身是劲,那两只软鼓槌在他们的手中像大鱼飞跃般上下翻腾,浑厚激昂的八面大鼓在一圈锣钹的迎合下展现出撼天动地的力量,鼓舞着人心。每当庄上的人家有丧葬大事,这支锣鼓队会不请自去地倾情表演上一番,为逝者送上一程。当然,每年元宵节县里的表演队伍中,这支年轻的软槌锣鼓队更是不会缺席。
  威风锣鼓处处有,软槌锣鼓可谓独树一帜。那气势磅礴的鼓声鼓韵,敲响在这盛世,传递的是高家庄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红火富足的日子。

张汉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27期

  • 第2024-02-26期

  • 第2024-02-25期

  • 第2024-02-24期

  • 第2024-02-23期

  • 第2024-02-22期

  • 第2024-02-21期

  • 第2024-02-20期

  • 第2024-02-19期

  • 第2024-02-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