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科幻与现实深度对接

——刘慈欣《流浪地球》浅析

  我作为刘慈欣的同乡,看了《流浪地球》原著后,感觉他“脚踏两条船”,一条是科学号“流浪地球”,另外一条是文学号“人类灵魂”。刘慈欣在科学与文学之间左右逢源,让科学与文学喜结良缘。

科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

  科学犹如数学,一是一,二是二。文学是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拯救地球到拯救文明,再到拯救灵魂,《流浪地球》实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大家都知道,刘慈欣是一位电力工程师,各种电子知识在他的每一个细胞里盘根错节。刘慈欣的这种专业优势,让他的科幻创作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有了理论基础与未来形成事实的可行性与可信性。我想,这应该也是刘慈欣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军事专家喜爱的原因之一吧。能用文学的魅力将科学与人类的正义与使命,写到如此让读者“中电”的境界,刘慈欣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我们来看看刘慈欣是如何利用文学的魅力来吸引读者的:“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这个时候呢?大家就会产生疑问,一个没有春天、秋天和冬天,而只有夏天的刹车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刘慈欣打破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常态,一下子就激发出读者的好奇心。
  他又写道:“地球自转刹车用了四十二年,比联合政府的计划长了三年。”瞧瞧,这地球自转还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而是联合政府的“计划”。在刘慈欣的眼睛里,地球只是联合政府的一个“下属单位”。这里刘慈欣偷偷地把拟人化修辞用了进来,把读者的心抓住了。这是文学的魅力,也是刘慈欣把心理学武器使用到极致的魅力。
  用文学情节把你捆结实了,刘慈欣又开始给你讲科学:“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新太阳时代。”
  如此循环往复,刘慈欣以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让“流浪地球”不再孤独,让人类对地球与宇宙的想象不再寂寞,让“人类命运共同体”露出了童年的画面。

科幻与现实的深度对接

  刘慈欣说,《流浪地球2》给出了更为“纪实”的科幻想象。科幻可能是未来的历史,人工智能也离我们越来越近,值得所有人思考。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深刻推动着影片的突破和跨越,这是科幻文学、科幻电影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古人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小时候吃不饱、吃不好,就经常梦到美食,一盘一盘的平定过油肉、豆腐丝,无数次让我的口水飞流。现在好了,我们吃喝不愁了,开始做啥梦呢?做科技梦。幻想人如鸟可在宇宙自由飞翔,甚至想找个外星上的帅哥与美女成为伴侣。去岳父家不是开汽车,而是开宇宙飞船到宇宙去走亲戚。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审美需求,刘慈欣的作品才以科幻与现实的深度对接,实现了洛阳纸贵的效果。
  我以小说《流浪地球》中的装备,来说说这部作品中科幻与现实的深度对接。
  力挺《流浪地球》的中核集团曾经霸气发言:“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为什么中核集团敢说这样的话?因为刘慈欣的想象充满了科技的合理性。比如影片中的步履式挖掘机,现实中它又名“钢铁螳螂”,用于太空电梯基地建设,可以在高海拔地区、沼泽、林地等多种环境作业。全世界只有5个国家可以制造这个装备。还有电影中的越野底盘运输系统,真正做到了实物性的还原,连窗户都是防弹的。电影里各种可行驶、可作业、可变形的UEG地球联合政府机械设备,也不是技术处理出来的画面,是徐工集团根据导演团队要求用实物改造的!这些步履式挖掘机、旋挖钻、自卸车……在现实中可是能够在多种复杂施工场合派上用场的,真实的。据了解,徐工集团基于《流浪地球》高寒、高热、高海拔等复杂的应用场景,充分发挥大国工匠的能力,围绕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研发了数十项创新成果运用于影片使用。
  让我惊讶的是,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刘慈欣在《流浪地球》里,也给出了一个引导性暗示:我的妻子加代子“把飞行汽车悬停在五千米的空中。”刘慈欣不仅让汽车变成了鸟,还把天空变成了停车场。
  刘慈欣科幻作品的可操作性或者说是中国科幻的背后,是中国硬实力的体现。刘慈欣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如果放到30年前,《流浪地球2》是拍不成的,因为投资人会认为电影不可信。他们会觉得,中国怎么会有宇宙飞船、太空电梯呢?但我们现在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让中国的未来充满吸引力。”

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

  《流浪地球》是一部有着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作品。国际视野元素主要有“联合政府”“地球发动机安装在亚洲和美洲大陆上”、大西洋、南半球等相关组织与地方,都是没有国界线的。如同人类的想象与科技是没有国界的一样。
  那么,《流浪地球》里的中国元素在哪里呢?一是中国代号:cn171-11救援组,二是阳泉代号:流浪地球的驾驶牌照,居然是爱煞个人的晋C。还有其中的石家庄、太行山等地名,都体现了刘慈欣的家国情怀。遗憾的是其中没有把“平定三八席”等中国元素加进去,不然估计还会带动阳泉饮食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呢。
  刘慈欣出生在太行腹地的阳泉市矿区,工作在有天下第九关美誉的娘子关。娘子关就是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我多次去过娘子关,每次去都能感受到一种诗歌的磁场磁化了我。娘子关的诗歌磁场,磁化了的诗人。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唐长庆二年二月,韩愈奉命前往镇州(今河北正定)宣抚乱军。当韩愈行至承天军行营(今娘子关承天山),见到了驻扎半年之久讨伐叛军的四面行营招讨使裴度,老友相见,感慨万千,对酒相酬,写下了著名的《奉使镇州行次承天行营奉酬裴司空》七言绝句:窜逐三年海上归,逢公复此著征衣。旋吟佳句还鞭马,恨不身先去鸟飞。娘子关还有两副著名楹联:“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信息量更加丰满,道出了太原称“并州”的来历,道出了旧时的“晋阳城”可能真在娘子关的线索。
  大家想一想,在这样强大的诗歌气场里工作生活的刘慈欣,想不成为诗人都难。过去,许多文学圈里的人都在不同场合里说:刘慈欣的科幻作品,科学性胜过了文学性,因为毕竟科学是他的专业,文学是他的“副业”。我不这样认为,口说无凭,让我们来看看《流浪地球》里那些诗意的语言。
  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有这样一句话:“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这是不是充满张力的哲理诗。这句:“她那双眼睛,透过面罩射出疯狂的怒火。”这种暗喻手法的表达,是不是一首意象诗?
  还有《流浪地球》的最后这段,也有着诗歌的优美:每当听到这首歌,一股暖流就涌进我这年迈僵硬的身躯,我干涸的老眼又湿润了。我好像看到半人马座三颗金色的太阳在地平线上依次升起,万物沐浴在它温暖的光芒中。固态的空气融化了,变成了碧蓝的天。两千多年前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层中复苏,大地绿了。我看到我的第一百代孙子孙女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欢笑,草原上有清澈的小溪,溪中有银色的小鱼……我看到了加代子,她从绿色的大地上向我跑来,年轻美丽,像个天使……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这个时刻我感觉自己就要流泪了。这段没有分行的诗性语言,为《流浪地球》的完美大结局,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陋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29期

  • 第2024-02-28期

  • 第2024-02-27期

  • 第2024-02-26期

  • 第2024-02-25期

  • 第2024-02-24期

  • 第2024-02-23期

  • 第2024-02-22期

  • 第2024-02-21期

  • 第2024-02-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