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是初中课本里的文章。
学生年代读课文,多死记硬背。多年后,重读朱自清这篇散文,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如泼墨,汹涌而来。如果说这样深挚的情感是那个年代人对情感的执着,我宁可说这种情感的执着于当下尤为可贵。
《背影》一文从琐屑的事件流露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文中写的全是不起眼的琐事。买橘子这个日常间的小事,成为这篇文章的主体。文中琐事,有些在“我”看,甚至是多余或者可笑的事情。比如:文章中写父亲对于送“我”的几次三番的拿不定主意。他先是让“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再三嘱咐茶房”“颇踌躇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又比如:父亲照看行礼,行礼太多,须付些小费,父亲“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又“给我拣定座位,给我铺座位,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以致,“我暗笑他的迂……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文章用极少的篇幅,极简的文笔,写了父与子之间的代沟。如此家常书写,任何一个读者读来,都觉得舒畅轻松。因为,可以说这是每个读者必当多多少少经历过的。长辈在新一代面前,是“不漂亮的”、迟钝的、落后的、可笑的。年轻人甚至为父辈的穿着感到丢脸。文章里又写:“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作者如此重复,写出“我”真实的心理,是自我检讨,表达作为儿子对父亲情感上的亏欠,为了自己曾经的“聪明过分”“太聪明”深切地忏悔。忏悔的背后,留着的是父亲对儿子浓厚的爱。
《背影》行文朴素、简约,呈现出复杂而热烈的情感。作者仅用两行字完成从家乡到车站的旅程。车站送人,有许多的具象。比如车站、人流。作者将书写限定在特有的区域。父亲原是“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后来“颇踌躇了一会”接着再次“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过江进站,连同标点,一共11个字。接着叙述父亲与脚夫讲价钱,给“我”拣座位,“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照应我。“这些在“我”眼里“不漂亮”和“迂”写出一个中年父亲在唠叨中的爱。《背影》结尾,父亲老境颓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与文章开头相互照应。行文至此,情感凝滞,连同空气都像是要冻结。记得在学生时代,当读到这一句,泪水盈满眼眶,那文章末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是透过泪珠读完。反复吟读末尾的句段,句中几个字一逗点,这个逗点描述着作者写作这一句的情态。他用逗点来表达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深挚情感。
从文章里的感伤,透视人性的美好。文章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全篇叙述在深沉的回忆当中,是感伤情绪下的书写。“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祖母死了,已经是悲伤。父亲丢了差使,才真正可怕。正如文章中描写的“祸不单行”。气氛悲痛而压抑。有了这样的开头,父亲表现出对儿子的尽心照管。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写父亲:“最近两年的不见……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文章里,父亲对后辈的爱,深沉而厚重。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这样的句段,写出作为儿子对人到中年父亲的体贴。在这样的景况下,“我”对于中年落魄父亲的背影全身心投入地凝望,目光如照相机特写镜头,详尽细致地记录买橘子的细节,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透着心酸跃然纸上。这里是父子之间的亲情抒发,更突显作为儿子的良知。《背影》里每一个字,藏着人性的善,放射着人性的光辉。
略带伤感的《背影》,感情充溢,字字热泪。这篇怀念父亲的文章,是天下父亲与儿子情感交谈,也是父亲与儿子相处的活教材。在快节奏年代,网络媒体遍地开花,这些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让人与人之间,包括亲人之间情感有所淡化。及此,重提朱自清的《背影》,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曹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