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川清水,两岸锦绣;千里画廊,天地大美,勾勒了“一泓清水入黄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壮美画卷。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扶持项目,由徐新华、陶然编剧,安凤英导演,吕梁市文化艺术中心(临县道情研究中心)排演的临县道情《大河清清》,是一部有着鲜明“黄河”标识,坚持“三贴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生活和感悟黄河文化内涵的现实题材剧目。
展现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浩荡的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儿女,孕育了古老灿烂的华夏文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千百年来人们创造形成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之一,也是文艺工作者抒情达意,历久弥新的创作题材之一。黄河流域是我国礼仪与礼制文明产生的摇篮。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于宫廷之柱,漫长的治河历史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活之间的影响,反映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深厚底蕴。山西临县地处黄河中游吕梁山西侧,深受黄河文化的滋养,临县道情流布在临县及吕梁山沿黄河一带,具有浓郁的黄河标识和地方文化特色。如何用戏曲讲好黄河故事?打造一部有着“黄河”标识的新时代戏曲剧目?成为临县道情剧团的一大课题。该剧编创之初,剧目团队就以“黄河”标识为抓手,力邀编剧来编创此剧。编剧徐新华、陶然以“一泓清水入黄河”为背景,从小故事小叙事入手,讲述了黄河岸边城乡两对年轻人以及两位老人之间不同境遇,不同观念,引发的现代文明与传统观念深度碰撞、在碰撞中升华和谐共融的感人故事。用白描的手法,细细地勾勒了黄河儿女自强不息、自我觉醒、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
《大河清清》编剧在主题场景设定和剧团二度创作方面量身打造。剧情内容和新时代旅游元素、民风民俗、社会生活等相结合。剧中青塘粽子、新农合医保、民风民俗、法律意识乃至短视频等,描绘出了新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盛产青塘粽的临县安业乡前青塘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粽子),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新农村的缩影。剧目二度创作和演出剧团实际相结合。排演中,将道情剧团、歌舞团和“山里娃”免费艺术培训中心的演职力量整合。剧情设置上,以县文化馆导演苏琳排练《一泓清水入黄河》的舞蹈为贯穿线,把剧团和歌舞团资源有机结合,突出优势。
该剧从小人物小叙事切入,描绘了“一泓清水入黄河”时代背景下,生动的人物形象:干事创业的律师王浩然、文艺气息浓厚的文化工作者苏琳、体弱多病的翠翠、敦厚老实的山娃、救女心切的翠翠妈和勤劳朴实、宽宏大度的山娃爹。展现了既温情,又纯朴,既有传统观念,又有现代意识的黄河儿女在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小我及大我两难时如黄河一般的宽广胸怀。不论是具象、意象还是表象,在自然的黄河、人文的黄河、观念的黄河之间,他们不断拓展对黄河的现代表达和艺术表达,丰富了黄河文化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时代内涵。
突出黄河文化的特色叙事
《大河清清》导演安凤英构思独特,有别于传统戏曲呈现方式,采用无场次多画面拟人的手法,用黄河和黄河岸边儿女情长两条脉络设置场景。以“一泓清水入黄河”群舞开场并贯穿全剧,营造了黄河壮美的景象,表达了对黄河安澜的期盼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该剧充满悬念,矛盾冲突不断,以层层递进的纠葛和问题展开。王浩然在刚刚成立律师事务所的欣喜之际,女友苏琳却开车撞了人。被撞的山娃说话吞吞吐吐,看似另有隐情。职业使然,他想着打探实情,和苏琳说起此事。苏琳也觉蹊跷,逐步开导山娃,山娃终于说出了隐情。哦,和翠翠做了三天夫妻,妻子翠翠就大病了?!想不通?想不通。这时的场景设置如在一个无形的框架中,把山娃束缚在那里,动弹不得。浩然怀疑山娃是被骗婚,推理翠翠原就有病。果不其然,翠翠的内心独白使谜团逐渐开解。
“一身戏在于脸,一脸戏在于眼”,剧中人物的表演也可圈可点。比如被撞的山娃与苏琳的深情对唱,刻画了山娃内心的矛盾斗争和苏琳想一探究竟的心理。而刚成立律师事务所的浩然急于想揽活,又想给山娃做主,内心纠结到决定要无偿给山娃打官司的心理变化。山娃和翠翠的对唱,深情又自然。憨厚的山娃说他俩拜过堂,“就生是你的人……”。浩然律师事务所里,几位同事通过椅子道具,推来搡去,来回拉扯,刻画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心理。而翠翠的“叫妈妈莫伤感”一段深情感人,以细腻又哀婉的唱,道出了她既善良又决然要放弃治疗,“让翠翠回到家中将娘伴”无奈而又坚定的心声。母亲河的厚重和奔腾也塑造着黄河岸边人们淳朴的性格。本来要讨说法的山娃爹,当听到翠翠身患重病,毅然决定要救翠翠,矫健的身姿,深沉有力的唱段,富有感染力,勾勒出了黄河岸边经营青塘粽子、勤劳质朴的北方汉子的生动形象。
“道情九弯十八调,几个调调一大套,套套里头有调调”。道情,是传道之情,曲调丰富,特征鲜明。唱腔常见有“七字调”“十字调”。该剧中,音乐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色彩,延伸了临县道情音乐的张力和生命力。贯穿全剧的主题歌比较有特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山娃的唱“山娃我从小就没了亲娘……”翠翠妈“山娃他晓实情一去不返……”采用“十字调”曲调,高亢激愤又不失婉转。而“怪不得凭空降福分,怪不得说媒来登门”,6句“怪不得”,则采用了“八个字”来抒发山娃的悲痛之情。该唱段在传统调的基础上,引用了板腔体的高腔部分,使唱腔高亢,富有激情和张力。另一个特色,就是一些唱词后面引用了“哎咳呀”虚词来烘托气氛。贯穿全剧的主题歌,词意深远,曲调悠扬。同时,该剧切入视角和意境营造都颇有创意。比如舞台设计,通过简洁、明快的造型,反映了创作者对历史文脉和时代的审美和把握,加深了对“黄河”的美学渲染。
书写黄河文化的时代内涵
黄河滔滔流,岁月不停休。黄河岸边人们在劳动生产实践中,在与大自然不断的磨合碰撞、和谐共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认知观和文化观。《大河清清》以细腻的手法,描写了各角色从心理到行动的变化,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无论经历什么,最终他们都充满善意,一份爱心凝聚,安澜的黄河畔温暖了几代人。
微尘累积成山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县道情,小剧种大情怀。吕梁市文化艺术中心(临县道情研究中心)自1960年成立以来(原临县道情剧团),汲取滋养,临河而生。多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导,传承发展,匠心创演了多部展现黄河流域传统艺术的优秀剧目。《大河清清》是继近年来歌舞剧《山里娃》、舞剧《吕梁英雄传》《打金枝》《刘胡兰》、临县道情《吕梁护工》等之后,精心打造的又一部黄河流域传统戏曲力作。演出团队秉持一贯作风,与时俱进,提升技能,人人身兼多职,把拼搏奋斗精神融入到创演之中。这种精神也是剧团和剧种得以生生不息,传承发展的灵魂所在。
千百年来,九曲黄河以百折不挠的宽广胸怀铸就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大河清清》将黄河文化通过传统戏曲艺术得以升华,深入阐释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现了黄河流域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为讲好黄河故事,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高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