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去了一次尧王台

  尧王台位于永济市城西街道境内的中条山北麓山岭上。一个阳光和暖的日子,我与几位文友一起去登临尧王台。
  作为土生土长的永济人,在我的印象中,尧王台是陌生的、是寂寞无名的,它既不能与因王之涣一首千古绝唱而跻身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的鹳雀楼相提并论,也不能与“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爱情圣地普救寺相比;它没有北方道教名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五老峰的名头,也没有碧波荡漾的伍姓湖靓丽的容颜,甚至连清末廉吏阎敬铭的王官别墅都没得一比。在永济的表里山河中、在历史厚重的永济地界、在永济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面前,它显得逊色多了。尧王台宛如一古代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然而,这次尧王台之行,却揭开了笼在它身上的美丽面纱,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使我为之抱愧。
  中国古代地理经典著作《水经注》记载:“雷首,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称尧城,尧常亦都与此,后迁平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雷首”这座山也称为尧山,山上有故城,尧初在此建都,后来迁往平阳。尧王台是尧舜禹的祭天台、禅让台。相传尧年老后,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为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方法把帝位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方法就是历史上的“禅让”,开创了中华民族禅让制的先河。相传,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都是在尧王台上完成的。
  行走在这片历史文化异常厚重的土地上,我的心中充盈着无限的虔诚与敬畏。
  也许岁月太过久远,尧的故城(都城)已完全消失在岁月的河床里了,我们在此辗转寻觅,难觅一点踪迹;但值得慰藉的是,尧王台景区将彻底复原原始故城旧貌现已纳入了计划之中,我们翘首以待。
  古建筑是人类遗留在大地上的文化符号。尧王台上遗存的古建尧台三庙,坐落于一个山头之上,从山下仰视如一巨乳;自山间俯视,又似一硕大的馒头。2018年永济市竞选“全国十佳魅力城市”的专题片在央视播出,中间闪过几个尧王台的镜头,一时惊艳,引发了国人对永济厚重历史文化的迷恋与倾倒。数千年等待,穿越漫长的时间长河,尧王台终于在华夏大地又一次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作为永济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荣耀。
  沿着一条从民间收集的青石板铺就的小道,我们抵达目的地,拜谒尧台三庙。初一见,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便油然而生:庙宇均采用土石结构搭建,据专家考证,尧台三庙均属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兴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明朝万历年间重新修缮延续至今,后经历代战火损毁、漫长岁月风雨侵蚀,现只剩残垣断壁,许多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砖雕图案已不复存在,仅存牌匾一幅,上书“紫极灵宫”。
  尧台三庙包括一道庙玉皇大帝庙、二道庙祖师庙和三道庙尧舜禹的三元庙。玉皇大帝庙,相传尧的祭天礼便于此举行,据说尧传舜、舜传禹的禅让仪式的举行也在此处。尧台三庙中这座庙最高,有三层,现仅存一层,庙顶厚厚的土层与荒草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久远。伫立遐想,眼前仿佛出现了宏大的禅让场景,三位古王仙风道骨、衣袂飘飘,在众人的簇拥中登上高台,帝尧祭祖后郑重地把象征权力的权杖和玄圭交给虞舜,空中骤然响起天籁之音……
  二道庙是祖师庙。祖师庙的规模是三座庙中最大的,入口门楼依然保留着大部分主体。据专家考证,此庙应有过廊、穹顶、前殿等建筑,其中过廊的凿口和前殿的基石依然存在,里面供奉的是玄武大帝,玄武大帝是道教北极四圣之一,民间传说他是盘古之子。祖师庙背后有个残留的遗址,专家认为这个应是祖师庙偏殿,同时也是住庙方士、道长们的生活起居场所。我们仔细察看了地上堆积的残缺、厚且长的青砖,捡拾湮没在草丛中的琉璃瓦片,心中默默与这些“秦砖汉瓦”对话、与历史对话,一种岁月的沧桑感弥漫心头。
  三元庙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央大厅的八卦悬顶依然保存完好,上悬兽首,砖雕图纹别致,龙飞凤舞,古禽古兽、人物花草皆活灵活现,文物价值极高。
  尧台三庙虽然残缺,有些地方已成废墟,但残缺也是一种美,如西方的断臂女神维纳斯——废墟也是一种文化,它们原汁原味地呈现了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尧王台有一处仿古建筑别有洞天。这是一处复原的蒲坂古城,建设者们从襄汾、垣曲、芮城等地收集来具有晋南特色的古代民居、商铺、作坊等,保护性异地修复建成,既是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又是古代民俗文化的博物馆。
  蒲坂古城占地10余亩,坐落于一个高崖上,入口是一座高大、巍峨的牌楼,雕刻一副楹联:老街百米已见前百年气象;古宅几家犹存上几辈风规。字体古朴、灵动、大气,内容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古街的风貌。
  漫步古街,一种古老的华夏农耕文明气息扑面而来,只见古街建筑鳞次栉比,遍布酒肆、作坊,剪纸、面塑、刺绣、现磨豆浆、手工馒头、手工打铁及日常生活的推磨、犁地、碾米等,皆有展示,耳畔似乎听到热闹非凡的社火、独具特色的蒲州民间道情、高亢悠扬的蒲州梆子,还有纺线声、织布声及民间艺人的绝活表演声等,一同汇聚在这一方天地,各种声音在空中融合、冲撞,好一派祥和、繁荣的景象!
  古民居是清一色典型的北方城乡四合院落。从时间看,有元、明、清三个朝代;从风格讲,各有千秋,风格迥异;从用料质地说,有砖木的、有纯木的;从结构看,有一层的、有两层楼阁的。这些古民居门楼上可见的砖雕楹联,多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体现。
  古街尽头,是一段古城墙。登临古城墙,居高临下,视野更为开阔,近处的山峦、沟壑、鱼池、树木清晰可见,透过轻纱般的薄雾,山下的田野、村庄及永济市区隐约可见。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城墙上呈锯齿般的箭垛,一时,我们像穿越时光隧道,成为了守卫城池的兵丁,回到冷兵器时代或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显示出居高临下作战的巨大优势。
  参观完毕,欲踏归程,却又流连忘返,心中不免感慨,如此厚重的地方,沉寂太久了,世人竟然知之甚少。幸运的是,政府有心保护传承,有志之士也看中了这一方宝地,先后投资,经数载打造,使得这里已成为综合性的旅游景区。

冯红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8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5-06期

  • 第2024-05-05期

  • 第2024-05-04期

  • 第2024-05-03期

  • 第2024-05-02期

  • 第2024-05-01期

  • 第2024-04-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