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年的河东文坛上,李立欣以散文著称,受到广大文友与读者的推崇。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南风薰兮》(山西人民出版社),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长卷,展现了河东大地人们的生存状况、风俗习惯、民间记忆、饮食风味,折射出作者生活阅历和魅力人生。阅读他的散文作品,让人感觉如沐南风、如品佳茗。作品文字凝练、题材宏阔、娓娓道来,充分展示给读者一场散文艺术带来的视觉盛宴。
河东大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遥想四千余年前的舜帝带领先民生活于河东一带,耕作于历山,享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他治理天下之余弦歌不绝,唱出了那首流传最古的歌谣:“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是一首煦育万物、播福苍生之歌,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美好期盼。李立欣以此作为书名,蕴含了对河东大地浓厚的感情,寄托了对散文艺术的美好求索。
李立欣的散文注重在场感和代入感,通过生动的描写,浮想联翩,心游万仞,使人感受到状物描写的魅力。他写吹了千万年的风:“它吹散了星空,吹皱了灯光,撕碎了宁静,恐吓着夜色。在深邃而幽沉的黑夜,牛羊蛰伏于圈羁,鸡犬无声于舍下,……门窗的缝隙发出埙一样的哀怨与啸叫。窗纸喘着大气,时不时呼吸着,发出‘嘭’‘嘭’的紧致声。”(《南风薰兮》)看着这样的文字,仿佛影像镜头,惟妙惟肖,有声有色,十分生动。他不仅如此,而且通过大自然的风,把笔触伸展到河东的历史与文化。《南风薰兮》作为散文集的第一篇,他分六章写了晋土之南的自然之风;池盐的华夏文明之风;以《诗经》里的《魏风》《唐风》注解远古河东的风土之音;以千年的“中都”气象与“诗人河东”叙说唐风中的晋南文脉;以宋元时期的金鸣之音、鼓瑟之韵,为风靡河东的蒲州梆子寻源找根;以河东的民俗民风写一个地域的千年熏风……这些巧妙的描写和联想,全景深地展现了这本散文集子的主题与脉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立欣具有家学传承和文史积淀,对于河东大地包含了深厚的情感,散文中弥漫着河东的烟火气,充盈着浓郁的叙事色彩。他的《家在孤山下》写的是祖先在乾隆年间来到晋南孤山生活的历史,包含了介子推隐居的故事,董永的佳话,李世民的唐王寨,以及近百年的发展变化。从乾隆年间写起,一直到改革开放,描述庄稼人的执着、坚韧、艰辛,孤山的滋养,庄稼的丰歉,泥土和汗水,分明就是土地和人的历史,天与人的对话。他在《我与大庙》里写上学,二十多人挤在通铺土炕上,被窝挨被窝,褥子盖褥子,屋顶糊着报纸,床上钉着塑料布。写大庙里的午门、御书楼、崇圣祠,写石头斗拱、石头匾额、石头雕饰,写求学的艰辛,在大庙里学习的过程,高考来临时的祈祷,让我们想起自己的学生时期,好像有曾经生活的影子,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写《巷子》,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民间记忆,巷子里的墙,有的是用麦衣泥抹了,像麻布;有的用石灰抹了,很像时兴的“的确良”,各式墙上都留着不同年月的标语和文字。巷子里的门各有特色,有的是单扇,有的是双扇,有的黑色,有的白色,配上各种形态的门环和门链子。乡村里人们串门子,首先拍门环,再叫人,人没有答应,狗先呼应。不同年代,巷子里的机械也不一样,牛车、小四轮车、三轮蹦蹦车、电动车,还有巷子里卖凉粉、卖菜、卖豆腐的,再现了巷子里不同时代的不同场景。读着这样接地气的散文,仿佛让人看到了那热闹的日子和乡村的图景,向往不已。
李立欣的散文中包含了诸多农耕生活的元素,可以说是对乡村文明的全景透视。河东一带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史,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广阔的大地上有着迷人的乡村风景。在河东的乡村里,不能不提柿子树,柿子树像村庄的一座座地标。李立欣描写柿子树的种种特征,柿子树号称铁木,可以做案板、车轴。柿子树的花蕊是四边形的,豌豆大,粉粉的,星星点点。童年在柿子地里避暑、乘凉、玩耍,那是曾经的乐园。柿子树伴随着农民的日常生活,青柿子去涩后香甜可口,柿子皮晒制后吃起来津津有味,制作柿饼时家家户户的忙碌,镟柿饼时的吱扭扭声音,晒柿饼时的期盼,还有晋南特有的柿子醋,酸甜沁香,滋养脾胃。一篇文章写尽了柿子树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炕头》写乡村的土炕头,把不紧不慢的日子、阳光缓缓移动的光景、一年四季的变化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河东的土炕很有特色,有炕沿,有炕台,下边有放鞋的窑子,以及火窑子用以取暖。乡村的土炕,也是童年时代的乐园。炕围子的漆画,窗户上的窗花,孩子们在土炕上的嬉戏打闹,不一而足。人们逢年过节时,在土炕上招待七大姑八大姨,男人坐桌子,女人和娃娃围成一圈在炕上吃饭,一方木盘子,摆上凉菜和热菜,放上麻花,一碗碗臊子面端上来,那种温馨,那种热闹,是曾经美好的生活。李立欣在农村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对于乡村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验,《与兔记》写了与兔子有关的故事。他写夏天生产队收割麦子的情景,麦地里蹿出来的野兔,人们放下镰刀,你追我赶逮野兔的激烈场面,那种庄稼人劳动间隙的简单欢乐,充盈着孤寂的岁月。他记述自己养兔子的经历,放学后到地里割草喂兔子,割红薯蔓、苜蓿、豆苗给兔子吃,对于兔子的又喜欢又嫌麻烦的心情,显得十分生动有趣。他在《油灯有光》中写故乡灯的变化,从铜锡做的灯,到煤油灯,到玻璃罩子做的灯,一直到电灯。在油灯下剥玉米,剥棉花疙瘩,说着家长里短的场景;在油灯下上自习、写作业的学习生活;还有油灯下发生的爱情故事,一 一道来,不同的灯,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李立欣善于通过乡村记忆中的各种元素,反映河东大地丰富多彩的时代生活。
作者的散文还有一大特征,是对于河东风味的美好书写,尤其能够打动人。细读《南方薰兮》,感受作者笔下的河东特色,欣赏着扑面而来的河东风味,享受视觉的盛宴。民以食为天,人间之事,不过是饮食男女。许多名家都写过饮食,如《红楼梦》里贾府的饮食,汪曾祺笔下的天南海北的饮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李立欣笔下的河东美食丰富多彩,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他写晋糕,“一层糯米一层枣泥,有羊脂玉的模样,一层酱红一层白,撒上白糖,淋匙蜂蜜,修饰着一个节令”,写端午节前后的美食,有麦黄杏、黑桑葚。还有家家户户蒸包子,摊煎馍。摊煎馍很讲究,天不亮就起床,采椒叶,支鏊子,“一筐新麦秸,一盆椒叶面汁,油刷子一抹,半勺子面汁一倒”,多么传神生动。还有门上挂着艾草、朱砂,从山里采回来的菖蒲,以及从前戴着一顶破草帽挑着担子卖晋糕的老汉,充满了年代感。散文《运城饼子》写尽了运城饼子的过往历史,包含了烙馍、油饦、葱花饼、油旋子、牛舌饼、油酥饼等,写烙饼子的情景:“一只大铁炉,一圆鏊子,两盆起面,然后,蓬蓬一搭,小擀面杖一响,开张。”写打饼子时的擀面杖叮咚叮咚,像音乐一样美,有人录音后竟然谱写了一首打击乐《饼杖曲》。写吃饼子:“一口下去一个月牙,两口下去一个笔架山,腮帮鼓着,喉结鲧着,嚼舌了右手那个,再咬左手那个。”惟妙惟肖,颇有画面感。还有小时候逢年过节的各种美食风味,如《吃在后半年》《年与猪头肉》《人间烟火吃熬菜》等,既有对河东风味制作的记述,还有对美味的描写,还有乡村生活的印记,我认为研究河东美食应该读读这些散文。
散文不仅是叙事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精雕细琢,传神写照,为散文注入了艺术魅力。李立欣的散文语言是非常讲究的,用字用词都字斟句酌,善于推敲,很有功力。他写运城暑天的炎热:“白炽光般的阳光死死地摁在地上,涂在墙上,盖在瓦上,愣愣地,烈烈地,让大眼眯成小眼,小眼揉成瞅不着。”“偶尔飘来火烧般的云霞,那也是地火蒸出来的云,带着炉火一般的红。”“盐池像个火盆子,盆子里水一蒸发,潞盐生焉。”(《运城三伏天》)读着他的散文,怎么能不感觉到“燥热”?“韩韭菜”就是腌制咸韭菜,是河东的风味菜,是餐桌上的一道风景。李立欣描写韭菜:“直愣愣往上蹿,露出绿,冒出尖,嫩嫩的叶子像明茶,像簪头。”句式既有节奏感,比喻也非常生动。他写制作“韩韭菜”的石臼,装饰着联珠团花纹,四角刻着宝相花、麒麟献瑞、锦羽祥云等,甚至把“韩韭菜”与杨凝式的《韭花帖》联系起来,一坛韩韭菜有故事,有乡情,有心酸,写出了故土之恋和家园情思。风调雨顺是人们对于自然的期盼,下雨和庄稼收获密切相关。《下雨水》描写了人们对于水的复杂情愫,如旱天对于雨的盼望:“旱久了,驴爱吼,马爱叫,人容易急,急了就骂,骂老天,骂庄稼,骂鸡狗,骂婆娘。”下雨太多也不好:“或者棉花该晒了,天空却淫雨连绵,经月不开,雨水浸得朵儿开不了,疙瘩烂在地。那日子,天湿,地潮,空气能拧出水来……墙倒了,胡基塌了,牲口圈里垫个干土都寻不着。”这样的场景描写渲染了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们对于雨水的既爱又恨,表现出人物的复杂心理。
李立欣的散文集《南风薰兮》,继承了古典散文的优秀传统,反映生活,书写人生,同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语言优美,绘声绘色,想象丰富,情感温婉,善于对场景和人物进行精心刻画,潜心构思,包含了珍贵的民间记忆,描绘了河东大地广阔的生活图景,承载了厚重的风土人情和地域色彩,形成了独特的散文风格。
宁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