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穿越时空的凝望”

——评群舞《鸟尊》的活化意蕴

  在山西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的舞台上,由山西工商学院非专业舞蹈艺术团呈现了师生原创作品——群舞《鸟尊》,随着一声清脆悦耳的凤鸣声,活化的“鸟尊”形象,将人们的思绪穿越3000年时空,渐渐拉回到西周时期的晋国初年……

晋国“鸟尊”造型的意蕴判断

  艺术人类学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对人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存理想的形象反映。《国语·周语》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周礼》记宗庙祭器有“六尊六彝”,其中即有“鸟彝”和“象尊”。由此学界普遍认为凤鸟是周人的图腾。晋国的第一代国君唐叔虞是周成王弟弟,凤鸟当然地是晋国的图腾。20世纪90年代山西南部的翼城、曲沃交界处的曲村——天马“晋侯墓地”遗址中,发现青铜铸造鸟、象复合的“三足鸟尊”。生动地反映了晋国初年人们的生存环境、状态和理想追求。
  晋国之处的封地在唐,居住着古老的夏民,四周的环境《左传》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不难想象当时这里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激烈程度。为使周人政权在唐地得到巩固,周王室封叔虞赴任唐地时,告诫其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即制定政策法令必须依据夏民的风俗习惯,与相邻的戎狄部落交往,要尊重约定俗成的疆域界线。唐叔虞遵照周王室的治国方针,与夏民同甘苦共患难,对戎狄采取了“柔远能迩”的政策,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使唐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古本《竹书纪年》载“晋侯作宫而美。”燮父迁都新建宫室,并因向周王室晋献“嘉禾”得到赞扬,将国号改为“晋”。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代社会,“迁城建都改国号”这样的大事,必然要铸彝祭祖,歌颂神明、感恩天地。而鸟尊的器盖上得铭文“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清楚地表明它就是晋侯燮父的祭祀用器。但其“三足”鼎立的形态,又何尝不是周人、夏人、戎狄部落和谐发展的写照,凤鸟与象鼻融合独具匠心的造型,又何尝不是周、夏、戎狄部落文化融合共同认同的吉祥、富贵、和谐美好符号的展示。而鸟尊引颈回首以及与雏鸟相视的形象,在给人以一种无限想象力的同时,也无不在充满着一种对未来的殷切希望,彰显着一种立足当下,回望历史,着眼未来,协和万邦,富国强民的理想与意志。
  当我们站在三千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鸟尊”的造型与蕴意时,油然而生的不仅仅是对其巧夺天工造型的赞叹,更令人叹为观止是造型所昭示的“倡仁义、重民本、尚和合”审美内涵。对照当今时代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又何尝不是对华夏民族传统审美观的赓续和弘扬。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的现实意义。

《鸟尊》舞蹈活化的艺术特征

  群舞《鸟尊》以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晋国霸业》展厅的镇馆之宝“晋侯鸟尊”为原型,以晋国早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和生存理想为创作背景,深入挖掘“鸟尊”本体内涵意蕴,用生动形象的舞蹈艺术语言,展示了三晋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演绎的民族融合、共建美好家园的故事。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情节以及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品“活——战——和——望”为整体的结构与脉络,以“鸟尊”外部形态与内涵意蕴为创作依据,结合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制度规定,提取“六佾舞”的表演特点,不仅形成独特而又妙曼展示鸟尊形象的舞姿动作和造型,而且构成了独具风韵反映民族“和合”的舞蹈意象与意境。
  作品在情节的处理上,A段用一束金光倾然而下,古老的“鸟尊”在一声凤鸣声中,从沉睡三千年的大墓中破土而出。B段为发展段,以展示晋国初年周人、夏人以及戎狄部落间存在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发生斗争为核心,讲述了三股势力明争暗斗,对垒交锋,但又期望和平相处的矛盾特点。C段进入发展高潮,战乱平息,对抗停止,在“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政策的感召下,晋国已然筑起盛世之基。出现了“凤凰一飞,群鸟随从;凤凰所止,众鸟群集”的局面。D段作为结尾段落,以“望”示意对未来美好生活憧憬,塑造了“凤鸟”在一片安泰祥和中回首引颈的生动形象,讲述了怀柔异族、协和万邦的大爱召唤。

《鸟尊》作品的风格特征

  抒情性与叙事性并重的舞蹈风格。在抒情性方面,群舞《鸟尊》将深层次的情感内涵与精神内核以舞蹈调度、肢体语言塑造等形式进行表现,如,“战”段落结束,代表着新王登基的独舞演员与群舞演员采用队形配合等舞蹈调度方式,将气韵与情感相融会贯通,抒发了以战止战后新王对子民的怜爱之情与对美好和平生活的期待等多层次的情感表达。而叙事性方面,群舞《鸟尊》突破了对文物单纯的形象复原与动态想象,不仅通过提炼文物本身具有的“凤鸟”形态元素,形成一定的符号性舞蹈手势与造型,使用“意象化”的处理与表达,去时刻传递故事背景与历史内涵,同时,多次出现的“三元素”贯穿着舞蹈始终,无论是三人舞拉扯、推举等动作的使用,还是其与群舞的多次队形变换配合,或是单纯三排旋转的场面,皆是将“三元素”——三个人、三种关系、三个部落的故事内容进行生动诠释,共同诉说着晋国那段从纷争到和谐统一的真实历史故事。
  现代与古典舞蹈语汇相融风格。佾舞是中华礼仪之邦的重要佐证,表达了对先师、天地好生之道的崇敬与赞颂,意在歌颂神明、感恩天地。群舞《鸟尊》根据汉代《舞赋》中对佾舞“蹲蹲而舞”的舞姿描写,在A段落中采用了左右小幅度的横挪踏步,与半跪舞姿相配合,再辅以威严的行进式音乐节奏,共同再现周朝庄严强大的统治力量。而独舞与群舞段落,则采用百姓六佾舞的形式表达通过新王的治理,展现社会秩序良好,上下有序,国泰民安的景象。

《鸟尊》舞蹈活化有待升华

  主题立意需要进一步强化。鸟尊以大鸟回眸望向小鸟为整体造型特点,寓意“回望历史,着眼未来”。而舞蹈仅仅只在最后的全体造型中才对此主题进行回应,虽然舞蹈篇幅有限,但主题立意属于艺术作品的灵魂,应贯穿始终,所以含有“回眸”动作元素的运用可较多地融汇在舞蹈动作设计中,以增强主题力量感的表达。
  情感表达不够充分。舞蹈在细节刻画方面还缺乏神韵,如在舞蹈最后的凤鸟回眸造型中,领舞作为舞台的核心却未能传达出恋恋不舍的情感,而在“战”的段落中,代表着百姓的群舞舞者,在传递惊恐、挣扎、无奈等情感中过于平淡,降低了舞蹈的感染力。整体情感细腻度还显不足。但,就表演者为非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也是难免的。
  再则,舞蹈具体形象的刻画中,只注重活化“凤鸟”的形象,而忽略了融合原本象征着吉祥如意元素的大象造型。导致舞蹈内容展现不足,形象缺乏完整性。
  群舞《鸟尊》在荣获山西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甲组一等奖的同时,还包揽了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奖、优秀节目创作奖、优秀指导教师三项殊荣。这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文艺思想的生动实践。

丁雯婧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16期

  • 第2024-05-15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13期

  • 第2024-05-12期

  • 第2024-05-11期

  • 第2024-05-10期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8期

  • 第2024-05-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