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俊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以思政教育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人才培养之需,也是时代发展之需。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思想观念的多样化、网络舆论引导难度加大等问题,高校要进一步创新学生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要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底蕴,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新时代高校应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校思政教育,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民族自信心,使其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其一,学校应建立完整的思政教育融合体系,内容涉及相关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更新等,以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中。其二,要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应局限于思政课堂,而应坚持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在主题班会和党团建设等各类活动中融入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设计,或者借助校园宣传平台、主题公园和公告栏等基础设施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内容的宣传。其三,要坚持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全方位协同合作。在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引领主阵地作用的同时,也要与家庭、社会互相配合,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每个主体都需确保落实各自的责任,比如在社会层面需要多弘扬宣传中华优秀历史人物的典故和精神内涵,在家庭方面父母也要做好对子女言传身教的工作等。
要科学利用VR技术开展思政教学。思政课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提高理论水平的重要环节。VR技术可以模拟各种情景和场景,创造出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将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具有创设体验情景、丰富教学样态、拓展实践教学场域等应用优势。对此,高校应积极寻求VR技术嵌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其一,多方联合破解VR技术嵌入高校思政教学较高成本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可以与VR技术相关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VR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例如,企业可以提供技术支持、设备和资源,帮助学校降低VR技术应用的成本;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实践场景和教学需求,以促进双方的合作共赢。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V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例如,可以鼓励企业参与VR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VR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创新和发展。其二,提升教师运用新技术的综合能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以理论知识讲解、案例分享、实践操作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帮助教师了解VR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提高教师对VR技术的认知和理解;学校与教育技术专家、VR技术开发人员等专业人士合作,共同探索新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其三,健全“VR+思政”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为规避VR技术异化,使VR技术驱动并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健全“VR+思政”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是关键。例如,在使用VR技术进行思政教育时,应强调将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建立针对“VR+思政”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有效性;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明确数据收集和使用的范围、目的和权限,并加强对教学平台和设备的安全管理。
要着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立德树人实践体系,为国家与人民输出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具体来讲,其一,要以高校为单位展开课程思政顶层设计。高校党委、统战部及领导班子等核心成员共同议定,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什么、教学内容体系如何构建、思政资源如何获取、教学评价系统如何建立等问题,为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具体专业课程提供宏观指引。例如,在“跨课程”的视角下,将“爱国主义精神”这一育人目标统一渗透到专业课、思政课、选修课、公共课及实习课之中。其二,高校要有规划地提升各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专业知识、技能教师,还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都应持续提升自己的思政素养,尤其要于日常接触中强化落实,在“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的教学逻辑下,实现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不同教育情境及教学载体中的广泛融入。同时,各专业教师还必须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包括对思政资源灵活运用的能力、对信息技术轻松驾驭的能力、对传统文化深入解读的能力等。其三,高校应该建立统一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相对于课程思政为不同专业所设计的评价标准,高校设置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标准,摒弃了刚性的考核成绩,采取更具有柔性化、弹性化、隐性化特征的评价方案,为各专业师生衡量课程思政效果提供参考范本。例如,高校结合自身教育特色为专业课课程思政、公共课课程思政等设计不同的评价权重,帮助各专业教师建立完善的调查问卷体系。(作者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