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捡拾的记忆

  在物质匮乏和精神充盈的儿时,捡拾几乎是孩子们生活的构成。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一曲歌谣又似一幅画卷,简洁纯净、优美隽永,唱响在内心里、镌刻于脑海中,永远也挥之不去。想起小时候,每个小伙伴都曾想象过能有一天捡到钱拾到物,交给老师或警察,学雷锋见行动,收获一份英雄般的荣誉感。
  拾金而不昧,是捡拾的最高境界,但毕竟路少有遗,儿时捡拾的记忆也大多和贫苦贫困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相连,捡拾其实是那时孩子们一种有意识的举止和活动。
  比起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长兄,我虽然没有过食不果腹、饥肠辘辘的经历,但一日三餐少有细粮和蔬荤,一年四季少有新衣加身和量体裁衣;食则死面窝窝、发面窝窝、二和面窝窝,衣则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确实是儿时的生活常态。饼干、点心、面包、水果糖、果丹皮……是只有逢年过节才能稍稍享用的美味佳肴,但是,就像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转一样,对美食的向往是每个孩子的本能,懵懂不谙事时总会借感冒发烧之机向母亲索要以解馋,及至背上书包上学后,明白了些自食其力的道理,于是放学后便蹓街串巷,不为别的,只为能捡拾到可以卖钱的破烂。那时候最好的破烂便是废铜烂铁,偶有捡到便攒起来藏起来,积少成多,掂掂分量,悄悄跑到县里的废品收购站,卖掉后换得几毛钱,喜出望外奔商店或供销社,买上些早已觊觎的好吃零食,自品自尝自开怀。只可惜废铜烂铁不似野草会从地上生出来,故而失望多多、收获少少。亦有胆大无畏的同学是不屑于捡拾此道的,他们会凭借一身之功夫趁月高风疾闪入菜地果园摘菜摸瓜,满载归来而大快朵颐。对此,我等胆小如鼠者,虽然满嘴不屑,心里却是暗暗羡慕。现在想起来,当年这些小伙伴们也是大醇小疵,何况也是疵在时代,故不以“偷”字冠其为。
  因为排行老小且年幼,家里的捡拾活自然落到了两位兄长身上,很辛苦的活是大冬天在伸手不见五指时早早起床去捡煤糊,当地话叫捡圪料。困难时期,家家户户冬季取暖的煤是不够用的,捡圪料就是去机关单位的炉渣中捡拾未烧尽之煤糊,捡回来继续用于烧火取暖,捡圪料的活是要在上学之前完成的,兄长的辛勤付出帮助父母撑起了家庭的重负。在家庭的温暖怀抱里,我们茁壮地成长,记忆中没有冰冷的炕头,只有其乐融融中大人们操持的身影。困难时期,是物尽其用的年代,捡拾便不可或缺,为学校捡拾大粪、麦穗、柴薪、石块、砖头,便成为集体劳动的一部分。
  贫困而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支农是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我校也不例外,我们城关完小的任务是给公社交农家肥。小时候听大人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记忆中粪着实是好东西,因为没有它,我们这些革命小建设者们的任务就完成不了,每个学生都得向学校交粪,交粪就是交作业,于是便四荒里去拾粪。农村的同学优势明显,很快交上一大箩筐牛粪羊粪,很是整装;城里的学生拾不到足够的粪,便只好掏些家里的鸡粪,加起来勉勉强强凑够一小筐筐,仓促交上仓皇而逃,感觉像考试得了60分,虽然及格,却不体面。
  拾麦穗是项比较惬意的劳动,大人们收割完麦子,运堆到生产队的晒场后,学校便把我们播撒到麦地及四周,我们像鸡啄食一样,低头一穗一穗仔细捡拾,此项任务不好量化,所以每个人拾多少算多少,没有了指标压力,心情一放松便有了玩耍嬉闹、田野信步、临风极目的乐趣,偶有绿麦穗还可剥皮嚼尝新麦之芳香。几个钟头过去,穗穗入篮,简直有珠玉入匣、海边拾贝的感觉,比在玉米地里间苗的活有意思、有意境多了。
  拾柴火、交柴火是入冬前的作业。小时候的冬天真是冬天,冬天教室里靠生铁炉子取暖,打好煤糕、备足柴薪,上课时才能保证不冻伤脚不冻伤耳朵。于是秋风飞扬时,课余周末,大家便结伴到野外四郊捡树枝、砍柴火,入冬前把柴火作业交给学校堆到教室最后面,蒿草、刨木花、树枝条、砍木材、玉米秸秆等等,一应俱全。入冬后,同学们轮流值日,上学前生火、上学间管火、放学后倒灰,井井有条、井然有序,均独自完成,家长、老师是不代办的。也曾发生过外班里有位马虎学生没看管好火,将星星之火不慎落入柴堆,引发熊熊大火,烧了教室,酿成大祸,一时间成了学校里的特大新闻,好在无人伤亡。教室毁了要重修,学校也很艰难,缺五分钉,于是学生们只好到处去捡去找,想起来,那时真是不易。
  捡石头是记忆中最累的捡拾劳动了。学校原来的墙是土坯墙,有一年倾盆大雨后,倒塌了一面。学校是我家,爱校如爱家,怎么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师生齐动手,一起到城外的河沟里捡石头,确切地讲应该是“拣”石头。因为小的没有用、太大的搬不动,在无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只能捡大小适中的搂在怀里,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几里路,搬回学校。汗从头上流,气在嘴里喘,牙关紧咬,心里念叨,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坚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一天数趟下来,集体力量彰显,石料齐备,几天后,新校墙挺拔耸立,每个同学脸上都绽放出了主人般自豪的笑容。
  小学的日子一天天远去,儿时捡拾的情景也渐渐成为昨天的记忆,新的日子一天天到来,时光真是飞逝如电。在物质已极大丰富的今天,捡拾对大多数孩子来讲,已觉得不可思议,但它却真真实实发生在那个时代孩子们的身上,那个时代的大人又何尝不是捡拾者呢?!
  在物质贫困的时代,人们捡拾起的是一切可重获新生、重燃希望的东西,它里面包裹的是珍惜、奋斗、坚韧。那么,在摆脱物质贫困后,人们又该捡拾起些什么呢?

刘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6-27期

  • 第2024-06-26期

  • 第2024-06-25期

  • 第2024-06-24期

  • 第2024-06-23期

  • 第2024-06-22期

  • 第2024-06-21期

  • 第2024-06-20期

  • 第2024-06-19期

  • 第2024-06-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