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顶山是吕梁山脉众多的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峰之一,位于中阳县暖泉镇以东。它的雨后风景非常绚丽,山巅常常是云蒸雾罩,白云如飘絮般在怪石间随着风势从山顶席卷,云涛翻滚有如仙境一般。算起来,我已经3次拜访这个中阳、交口的分水岭了,一次比一次亲近,一次比一次有感觉,这种感觉有如和一位熟悉的老朋友对话,坦诚心胸,毫无遮拦,由相识、相交,到心灵相通。
从上顶山下来,沿着蜿蜒曲折的沟壑山涧行走大约10公里,便来到了一处四面环山的小盆地,100多栋民居小院组成的建筑群错落有致,这便是弓阳村了。
一进村,散发着田野芬芳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四合小院隐映在绿荫中,村间道路曲径通幽,花草繁茂,小湖荡漾,一幅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丽山水自然画面映入眼帘。这个时候,《桃花源记》中的文字便在大脑中跳出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我想,当年陶渊明也是在这种“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环境中,享受“采菊东篱下”的人生风景吧!
追溯“弓阳”的起源,朋友说是弯弓立于山南,但眼下已经完全看不到这样的形制了。这是一个移民新村,生态、环境、田舍、民居独具风格、堪称一绝,村中广场、瞭望楼、卡通雕塑、网红打卡咖啡屋、农家宾馆,一概地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格调来,那横贯在村头的绘着“春风四月吹纸鸢”的彩色广告显得格外耀眼。村里很凉爽很幽静,但并不孤寂。已是上午时分,几个老年人在一栋二层楼房的墙壁下晒太阳,看样子很惬意。游客三三两两地走过来,身影映在平整而弯曲的柏油道路上,曲折的廊庑和嵌着楹联的门柱,显示出不同于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的江南秀丽的格调来。孩子们欢笑着,举着一只硕大的彩色风筝跑过去,有如蓝天上飞翔的鸽子,跳跃着、欢呼着,最后落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
当地村民说,上顶山有如一只美丽的凤凰,凤凰欲冲天而飞,左右两山便是凤凰两翼迎风展翅。整座山绵延20公里的高山草原,其间点缀着黄色、白色和粉色小花,满山遍野的松柏桦树和灌木丛,铺天盖地的绿荫庇护着这一方水土。到处都蓬勃着生命的活力,悠游其间,每一步都踩着一首亮丽而浪漫的田园诗,红尘俗务有如梦幻一般遥远。
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史书典籍和弓阳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字里行间和峰峦叠嶂间搜寻这个古村落的文化密码,应该还可以发现点什么。
弓阳村并不是“弯弓立于山南”之意。古时这里称“弓家湾”,是弓姓人家居住之地。清乾隆三十六年的《汾州府志》是这样描述这一方水土的:“盘重原之西,循岗阜逶迤而南,地名‘弓家湾’,山之正脊也”。由上顶山脉连绵延伸的弓家湾,包括“孝义西南的白家庄诸村之山,自弓家湾逶迤而来”,以弓家湾为中心,四周“南北绵衍二十余里,东西四十余里,山高峦覆,村庄稀少,故山尽无名,山北有谷涧,山至弓家湾西道源,东流三十里,绕山而南,经隰州、灵石入汾”(明万历《汾州府志》)。古代志书一向严谨、惜墨如金,在这里把山峦走向和水系径流都说清了。就是说弓家湾是一个藏于深山老林的村落,不仅“埋在深山人未识”,而且就连它附近的山峦也“尽无名”,可见的确是人迹罕至。但是疑问又来了,我们今天在听到人们说起这个村的时候,为什么听到的往往是“弓阳镇”而不是“弓阳村”呢?所谓“镇”当然是有指向的,宋代以后县以下的小商业都市往往会被称为“镇”,例如黄河碛口镇那样的“小都会”。弓阳镇当然说不上是一个小都市,但至少是一个交通便利、买卖盛行的小集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年,弓阳村遵循国家的林草政策,保护修复正在受到侵蚀、趋于退化的高山草甸,一手抓乡村旅游,一手抓黑木耳产业,积极探索了“食用菌+养牛”和“光伏+旅游”以及中药材种植等乡村振兴之路,向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服务,已经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世外桃源”的文字,形象地道出了桃花源与世隔绝的状态。往事依稀,如烟如梦,弓阳村,是那片浸润过陶渊明章节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村落吗?是那条在浮躁的脚步下平静的乡间小道吗?是那座淹没在夕阳西下的湖心小亭吗?“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去来兮,再休提!”这是中阳(古宁乡县)人、元代散曲家刘致《山坡羊·燕城述怀》中的诗句,作于凭吊燕城古迹之时。元代汉族文人地位低下,得不到朝廷重用,这是一种怀古伤今、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叹。悲叹之余,只有归隐山水林泉才是最好的归宿。刘致生不逢时,他是文人,任翰林待制、浙江行省都事等职。文吏一般来说既没有向上爬的野心,也不必担心官场的倾轧排挤,他们只能寄情于文学艺术,这是一种闲适中的追求,更确切一点是一种“玩”,刘致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玩”出来的大家,但最后还是“晚年贫,卒无以葬”。前些日子参加了中阳县文旅局举办的《刘致散曲注评》新书发布会,颇有感触。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产业振兴,而文化振兴包括思想、教育、历史、民俗诸多方面,吕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大有文章可做。
一个地域的真性情往往隐藏在山林深处,弓阳村是古色古香的,一式的青砖灰瓦,一色的农家小院,令人想起农耕时代那种自足平和的生活情调。徜徉其间,你不敢把脚步放得很重,生怕惊醒了那个温馨的旧梦。比之于江南小巷的古色古香,这里多了几分朴实坦率。我独自徘徊在“桃花源”弓阳村的林间小道上,一边享受着幽静清凉,一边浮想联翩。
高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