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一时的书法国展“进京”后,又一轮书法小热潮掀起,山西省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在省展览馆启幕,我们姑且称为“省展”。
大家习惯上把“省展”作为“国展”的微缩版,其实此解并不准确。盖因书法为传统文化之精髓,肩负弘道启民之社会功能。但因地域之别,南北方文化形态各不相同,所展示之文化内涵略有差异,呈现之面貌气质也不同。
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三晋”文明肇始宜以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准。远古时代似有早期文化之痕迹,但“文明”与“文化”不可同日而语。三晋书法在历史上璀璨辉煌、名家辈出,极为知名者有“书圣”王羲之启蒙师卫夫人,最早的书法理论家卫瓘,唐代大书法家薛稷,“宋四家”之一米芾,大文豪、书家司马光,狂草大师傅山,“三代帝师”祁寯藻,有“南张(大千)北赵”称号的赵铁山,章太炎先生弟子、学者、书家姚奠中,生生不息的三晋文化以书法意象展现的是“浑穆刚正、正大圆满、兼收并蓄、守正创新气息。”
正如清代大画家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进入新时代,山西书法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写出来“山西气派”。这次“省展”,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三晋文化的新风尚。
提起展览,大家自然想到了“展厅效应”和“策展人”两个概念,一个好的展览,我们当然以作品水平衡量无疑。但仅此,尚不能完全跟上书法的时代步伐。因为“形质互现”是普遍被大众认知的真理。再好的内容,仍然要以最合适的形式展示。本次“省展”有几个鲜明的特色:大红主色、傅山主脉、行草主幅。特邀53幅作品以衬托气氛。
展览的目的自然是欣赏也是提升。纵观这次展览,巨幅长篇居多,有气势雄宏者,有娴秀俊雅者,有浑朴质朴者,有简静淡泊者。其中吕书庆草书真气弥漫、纵横捭阖、自然洒脱,可谓是展览中难得的力作;张连生草书行云流水、枯润相见、意象丛生,也称一绝;程旭清草书联气象宏大、天马行空、险绝恣睢,把绘画的大写意结合得淋漓尽致;贾鑫钰行书布局奇特、诗意盎然、以画入书、布局精妙,把观者带入水墨意境;郭秋林金文取法高古、金石击响、散淡蕴藉,是为精品。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
特邀名单中有两幅名家作品颇为耀眼。一幅是省书协原副主席刘锁祥先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此幅大作虽寥寥八字,却将我中华五千年东方文明带入新时代的主题跃然纸上。文以载道,笔墨春秋。刘锁祥先生作为山西书法高等教育的创办者,学殖深厚。八字用大篆托出,犹钟鼎耸立、浑圆巍峨,朴茂森严,彰显大国文化气派;赵社英先生是我省早年成名的草书名家。此次展出的《颠张醉素》篇用笔老辣、方圆并济、不激不厉,可谓张、素穿越。
美会在凝视者的眼睛里。经常有朋友与我谈心,就审视一幅书法作品,从哪些角度得到启发。今就借“省展”平台,与君商榷!
书法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矛盾体。它所表现出来的动与静、虚与实、主与次,黑与白,都是对立统一的存在。我们从书法的“有理”“有法”“有礼”三个层面探讨。
首先,书法“有理”,肇始自然。《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书法所写万事万物,可呈万千气象,书法所表现的“理”既可指顺应自然、行云流水的境界,也可指克服燥气、心安神定的态度,如果一幅作品能让我们觉得“自然舒畅”,就不失为好作品。
其二,书法“有法”,万世不怠。唐代吴兢在《贞观政要·公平》说,“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我们祖先创造了人类文明独特的汉字,又把汉字书写提升到文化艺术的高度,是古今任何文明的独创。因之,我们使书赋法,就是以国家的名义、时代的标准,以非遗的高度保护国粹的延续性、时代性、创造性,确保书法在中华文明的主脉上运行。如果观赏一幅作品,临有出处、局得章法、创新有度,即是好作品!
其三,书法“有节”文质彬彬。书法表现的是文化与文明。古来所谓君子之风,山高水长,千载余香。王羲之仙风道骨、张旭出神入化、颜真卿铁骨铮铮、苏东坡刚正不阿、傅山刚烈高洁。这些书法大家都是人格典范。所谓书品看人品。书法发挥其社会功能,必能让大众在学养、人格、意志等诸多方面成就事业。如果我们从一幅作品“生命”中能看到作者的灵魂,作者的人格魅力,自然是精彩之作。
最后,补赘一点。这次展览中,有部分作者落款“绵延悠长”,有的甚至达到四五行,严重“威胁”到主体,造成主次不分。这个问题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重视。好的作品主题鲜明,层次分明。今天我们作品主内容大多都是引用古人的诗词格言,未谈自创。而在落款这个点上恰恰能表现其才华与学识,因此文贵短,意贵深,交代清楚即可。
张建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