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副刊

我与太行山的故事

  小时候,对山的感知几乎都来源于文字、图像和模糊的幻象。那时候总觉得山很近很近,天气透亮的时候甚至肉眼都能看到山石的样貌。读书后,才知道那道横亘在天边的山岭叫太行山,了解了一些太行山的地理知识,也更懂得了这座山的性格,这座山的精神。在课本和电影、电视里,“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等许许多多八路军在太行山战斗的故事,一下子更让我对这座山产生了敬仰之情,也深切地理解了“巍巍太行,民族脊梁”的内涵和价值。
  真正对太行山的感悟,源于一次火车上的旅行。从石家庄北站西行的绿皮列车,进入鹿泉境内就开始进入太行山区,车窗外,低缓的丘陵山坡随着一声声汽笛鸣叫和咣当咣当的车轮声飞驰而过。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石太线,不仅横穿了太行山无数沟谷山岭,更横穿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时空岁月。而穿行其中,带给我的更多的还是对山之大、山之高、山之险的无尽感慨。南北横贯八百里,东西宽五百余里,就像一堵巨墙隔开了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置身其中,望其形之壮,感其势之大,早已不是儿时所远远看到的一个个小山头模样了。
  或许正因为儿时对山的向往,才在成年后对山倍增了敬仰。随着列车穿行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间,我无法揣摩古人所表达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思想根源,却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心底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情绪像那些山峰一样涌动着,想哭,想喊,想唱,又无法哭出来,无法喊出来,无法唱出来,仿佛那一块块凌厉的山石堵住了喉咙,堵在了生命的关口。
  后来,因为栖居山西的缘故,每年春节或其他时间回家总要往返太行山东西两侧,从坐绿皮火车到坐高铁动车或者坐大巴车走高速公路,每次穿行其中,从来不会有旅途困顿的感觉,每一次都会扭头窗外,看那一座座早已熟悉的山峰从眼前掠过,看山坳里那一座座村庄里窑洞上方炊烟飘散……
  然而,我终究只是一名旅客,我不晓得那些山坡上的羊群是怎样攀爬到云端高峰,我也不晓得那些窑洞里的人家是怎样延续着岁月的烟火,我更不晓得古往今来的八百里太行山隐藏着什么样的春夏秋冬,我终其根本也不过还是停留在和儿时一样的懵懂,所有关于这座大山的念想也不过还是最朴素的那缕感情,像一个孩子和母亲间的那种感情。但我并未了解我的母亲,不了解她的秉性,不了解她的快乐与悲痛,我所感受到的也仅仅只是母亲勤劳质朴、任劳任怨等外在情形。
  我渴望真真切切地走进这座大山,渴望以一个孩子的身份俯身母亲怀中,贴近她的心跳,聆听她的呼吸,在晚风轻柔的窗前为她哼唱一首歌曲,为她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肖像,想把她的故事讲给兄弟姐妹以及子女后代听。这个初衷产生于13年前,而直到开始有所行动则经历了漫长的十年等待。
  2009年,当时正是《大秦岭》《大黄山》等同类型题材纪录片热播之际,我为片中所展现的山的深邃内涵、雄壮气概所折服所震慑,脑海中立马产生了做一部关于太行山纪录片的冲动,并很快撰写了选题策划方案。直到十年之后,2018年夏末,省委宣传部征集重点文艺作品扶持项目选题,我把该选题从《巍巍太行》改为《大太行》作为单位——书画频道山西工作中心的应征题材报送上去后,该选题被列入了扶持项目名单之中。在单位领导和年轻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很快组建起一支雄心勃勃的摄制团队,查资料做案头,我亦全身心投入到前期创作筹备工作中。
  但是,做事光有雄心是不够的。好在,有怀揣一颗文化自觉之心的中心领导梁老师惺惺相惜,有年轻团队成员的热血激情。2019年,我们确定了基本创作大纲和边调研边拍摄的工作思路后,就义无反顾地走向这座大山。
  4年多的时间里,磕磕绊绊,苦辣酸甜,走到今天,终于把这部纪录片拍摄制作完毕,并终于通过电视、网络平台向全社会播映了。我也终于能够得闲梳理这5年间攒下的那些话语,鼓足勇气说给这座山来听了。
  生活是平淡无奇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来说,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没有设计好的传奇剧情,没有排练好的煽情台词,就像这山,这山里的草木和生灵,日子的大部分记忆都是循环往复的日常,但这枯燥乏味的循环往复,也具有价值和意义,这平常的日子里不缺乏生动。
  在太岳山方圆十余万亩的苍郁山林中,有一个仅有两名干警的微型派出所,所里是一待就是七八个年头的两个森林守护者——所长郭海民和指导员王冠男,他们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地在林间穿梭,在山里巡护,走村入户宣传森林保护法律法规,依法打击盗伐林木;在昔阳县南横山小学,有一待就是六年时间的特岗教师李慧,她的工作就是给班里仅有的四五个留守孩子上课,并在周六日以及晚上辅导他们做作业,还负责每天为那个跟随爷爷一起生活的乔佳雨梳辫子;在岗南水库大坝上,有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技术员刘子庆,在坝体上爬上爬下检测大坝的安全;在阳城县赛村山坡桑田里,有侍弄了半辈子蚕桑的许菊平夫妇,不舍昼夜地采桑、喂蚕、分茧……
  在苍莽绵延的八百里太行深处,我们的镜头还走进了十几年如一日寻找八路军烈士遗骸的村民郭海波的生活;走进了倾心致力于山西南方红豆杉群落生态科研的铁军教授的生活;走进了在和顺县马坊乡一条河谷间栖身、开展华北豹保护工作的年轻的猫盟团队成员的生活;走进了在林州剧场每天排练演出《走近红旗渠》剧目的主创演员们的生活……
  他们就这样居住、生活、工作在八百里太行的沟谷间、山脚下,守护着这山和这水,如同我的乡亲和邻居一般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从事着普普通通的工作营生。和他们相识相处,更俨然如同乡邻般熟络,不会有半点的客套寒暄和冷落薄情,有的只是他们第一次面对镜头时稍许的拘谨和木讷,而只要错过镜头的直视,他们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他们的笑声也就自然了。虽然我们无法完整记录下他们的每一次开怀欢乐每一次悲伤落泪,但我们真实地走进了他们的生活,懂得了他们每个人平淡故事中背后的一切,作为一个倾听者和一个关注者,我觉得这就够了。
  这种真实的生活状态是他们与这座山根系相连、一同跳动的脉搏,也是他们和这座山相生相伴不可或缺的基因连接。在他们的日常繁琐中,我仿佛看到了传说中挖山不止的愚公依旧佝偻着肩背挑着满筐山石的扁担,蹒跚在落日下的身影;听到了曹操率领千军万马艰难行走在雪后羊肠坂峡谷中悲怆的诗句;仿佛看到了一代又一代商贩推着独轮车碾压过古老陉道的车辙,看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无数太行山的儿女们在山梁沟壑间向侵略者挥舞起大刀长矛;看到了激情如火的岁月里,林虑山上、挂壁悬崖上战天斗地的冲天热火……
  历史进程中的大开大合与自然锻造的陡峰深壑在这里天然合一,而宁折不弯的巍峨雄峰却也与孤寂的日夜相互掩映,面对这绵延八百里的大山,他们没有别的选择,要么奋起抗争要么默默承受,要么用一声吼叫的爆发之力改变山河,要么用时间的耐力一点一滴地洞穿岁月,种植美好。于是,在我们的镜头里,既可以读出气壮山河的历史的余音缭绕,诸如精卫填海、诸如挂壁公路、诸如红旗渠、诸如抗战烽火等遥远故事的当下折射;也能读到平静季节里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诸如林海春色的太岳山林场、诸如一河碧波的大沙河、诸如传出清朗读书声的南横山小学等每一个平常日子的概括和浓缩。是这一座又一座相貌不一的山峰和这一道又一道曲折不尽的岩壁,是这山间汩汩奔流的溪水和崖畔林草间生生不息的生灵们共同构筑了这八百里太行的一切风景,是这坚硬如钢的峥嵘块石和温柔升腾的炊烟塑造出这八百里太行的亘古日月,我想这才是八百里太行应有的脾气秉性。
  当你站在一线天峡谷之中面对两侧万仞高崖之时,你会感到无尽的逼仄压迫,而当你攀上山巅之时面对着四周波涛如卷的群峰之时,你才会豁然领悟到天地之广,山河辽阔,那些攀爬中的四肢酸软、羊肠小路上的荆棘坎坷、脚上磨出血泡的疼痛以及踟蹰在迷路时的焦虑和茫然早已不算什么,所以才有了诗人们的感慨,也才有了太行山人日复一日在平淡生活里的坚守,在他们看来,春也罢,秋也罢、雨也罢、雪也罢,肥沃也罢、贫瘠也罢,只要春种秋收,时间的山坡上一定会荡漾着一片片金黄的谷穗,摇曳着一树树猩红的秋叶,太行山的八百里长度中也终会有适合自己欣赏的那一处最美的风景,只要心中装着这座大山,她就不会辜负你的生命。
  而我们摄制组和这座山的故事也一样。就算不能完整讲述八百里太行所有的故事,那就为了那一坡谷穗的金黄或者那一树猩红的秋叶吧。
  这座山可亲了,真的!

陈月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30期

  • 第2024-07-29期

  • 第2024-07-28期

  • 第2024-07-27期

  • 第2024-07-26期

  • 第2024-07-25期

  • 第2024-07-24期

  • 第2024-07-23期

  • 第2024-07-22期

  • 第2024-07-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