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32年专注做一件事,会取得怎样的成绩?晋能控股轩岗煤电公司机修厂铆焊车间主任田崇科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32年来,他秉持“精心、精工、精品”理念,从最初的铆焊工,成长为如今的专业技术大拿,各种疑难问题一经他手,都被“料理”得服服帖帖……
“崇科,铆焊工就是手中有团火,四季炙热无法躲,想干这份工作,你可要想好了。”“师傅,我不怕吃苦,就喜欢铆焊这份工作。”1992年9月的一天,田崇科分配到了轩岗煤电公司机修厂铆焊车间。看着这位细皮嫩肉,一脸书生气的小伙子,铆焊车间的老师傅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的确,铆焊工作不是一份轻松活儿,通常要在密闭的空间里手持焊枪,保持一个姿势蹲在地上,往往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焊接完起身时,酸麻的感觉会迅速从脚趾尖蔓延到大腿。焊点温度高时,稍不注意眼睛还会被灼伤。但田崇科不怕,他认定这份工作了。初入行时,师傅讲的道理田崇科都能听懂,可实际操作起来,电流大了焊条熔化的速度快,电流小了,焊枪总是容易粘焊条,又难以起弧成型,而且最大的困难是手抖,难以控制焊点。平焊、横焊、立焊,田崇科在一块钢板上反复练习焊功。1天、2天、3天……对比每天电焊过的地方,他惊喜地发现,焊缝从不规则形状,终于形成标准规范的焊缝,内心悄然升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自信心。
“铆焊工的每一寸焊口都关系着矿山的安全。焊口质量绝对要过硬、要经得起时间与环境的考验。”他将师傅的话记在心中,并告诉自己,一定要做最好的铆焊工。从此,他的床头多了一摞摞理论性书籍,晚上读书、看图纸、琢磨操作技术,白天如饥似渴地实践,电焊技术一天天炉火纯青。实际工作中,他发现在大批量生产同一个型号的零部件时,各个工件的尺寸误差较大。他暗下决心,要做一部分模具,依照这个标准件统一各个零部件的尺寸与规格。
2002年,企业重组后,生产科提供了一张刮板输送机图纸,铆焊车间的十几个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尝试。没有参照物、没有资料、没有依据,甚至没有头绪的情况下,做一个能够让120多节溜槽尺寸统一的模具谈何容易。别人没有做过的,田崇科却着手做了!反反复复地比画、量尺寸、水平点槽、焊接……一次没做成,第二次做、第三次重新做,尺寸更精细、点焊更细致,在众人的疑惑、惊叹声中,他成功做好了机修厂的第一个溜子模具。之后,不同型号的溜子模具、支架模具在他的手中都能够完美呈现……
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自身的不懈努力,成就了田崇科敢于吃“螃蟹”的实力和勇气。2008年以来,为了检验自己的技术水平,他每年都要参加机修厂和公司举办的技术比武,每年都会荣获第一名或者“技术标兵”称号。“没有技术就没有方向,不学习迟早会被淘汰。”他告诫自己,一定要在工艺上精益求精。
田崇科逐渐变得“小有名气”,一些有难度的活儿自然而然落在了他的肩上。去年7月下旬,机修厂接到需要改进5800前探梁护帮板的项目,生产部前期绘好图纸后,田崇科根据图纸的尺寸,制定焊接工艺。其间,田崇科多次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实物的角度反复进行修改,最终圆满完成改进工作。
有人问田崇科,一份工作干了32年,你不觉得枯燥吗?田崇科笑着回答:“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心中始终都会充实快乐,怎么会感觉枯燥呢。”去过铆焊车间的人都会对田崇科的办公方式感到惊讶:走进铆焊车间大门,右边靠墙那个最大的桌子就是田崇科的办公桌,偌大的桌子下面,压的全是各种各样的加工图纸,每张图纸上都留存着翻看了很多遍的痕迹。
最近,他的桌上摆放着4个锃亮的配件和一个金黄色的放大镜。“这是安全生产部贾程伟研发的刮板输送机中底板间距定位器,这个研发项目已经接近尾声,现在我们正在精加工,加工好了就可以进行测试。”田崇科眼里满是希望,他粗糙的双手来回抚摸着桌子上的那4个“宝贝”。
唯有爱上工作,才能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不久前,轩岗煤电公司机修厂传来好消息,安全生产部研发的刮板输送机顺利通过了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监督评审,田崇科感到非常自豪。
沈佳 魏世杰 郑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