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眼里有光 心中有爱

——读诗集《塞土》

  左云县青年女诗人冀利芬(笔名希冀)近日出版了一部诗集《塞土》,引起我的关注,因为她是我同战壕的战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简称工合国际)委员。
  《塞土》收录诗歌208首,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特色标题,如《闺蜜去当扶贫干部》《母亲坐在巷口的石头上等我》《掏下水道的女人》《水果摊前读书的孩子》《两位打短工的兄弟正午休》等,就像刚从地里拔出来的带缨萝卜那样,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鲜活感觉。细读慢品,觉得在写作技巧上至少有5个鲜明特点:一是善于抽象、从现实生活中提炼代表性意象,使诗歌语言生动、直观、接地气、生活化;二是善用拟人化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丰富的情感具象化;三是对所写夯土长城、十里河等左云县的实景题材有深刻体悟,甚至能上升到哲理高度;四是善于捕捉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不大而化之、大而皇之,更不大而空之;五是诗歌语言驾驭能力强。这段时间,大同诗界、文学界、文化界都在关注《塞土》,《大同日报》记者赵永宏的评价具有代表性:冀利芬“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胸中藏美,一不小心,就成为了风流人物”。
  冀利芬是“差一点的80后”人,年龄也不算小了,但她仍然是我这个年近七旬之翁的隔代之交。我第一次接触冀利芬是在2022年7月大同市一次征文获奖名单上,我和她同是二等奖。《大同日报》发表获奖作品,第一篇是我的《感受“魔女”袁建琴的长城精神》,第二篇是冀利芬的《铮铮土墙皆大同》(四章)。从此,我开始注意这位出手不凡的女诗人。不久,大同长城学会召开研讨会,我第一次见到站起来朗诵诗和即席演讲的冀利芬,当时就被她流利的口才、淳朴的外表和大方得体的气质所吸引。这年10月,她在《山西日报》发表《做土,也要立起来》散文,我读后深感其思维独特,颇受启发,于是也跟着写了一篇《大同长城:夯立起来的紫塞乡土》。后来我在《山西日报》又看到她发表《故乡的灯会》《羊蹄踩出泥土的诗行》等作品。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冀利芬,一个雁门关外常住人口只有寥寥几万人的县城内一位普通中学女教师,为什么今年4月能应邀出席拥有67年历史的《诗刊》全新改版座谈会?为什么即使在出席座谈会的诗人们中间,她还是那么显眼?不是因为她亮丽可人又和蔼可亲,而是因为她有诗歌创作的“泼天实力”,其诗作有很高的辨识度。我注意到新华社对这次座谈会中冀利芬的报道。4月10日的报道中有句话,山西青年诗人希冀说:“改版后的《诗刊》更多地关注到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基层诗人、民间诗人。”4月14日的《塑造中国诗歌发展新气派——专家共话<诗刊>改版与诗歌高品质发展》,全文不足千字,同样字字珠玑,开门见山引用的就是冀利芬的一句话:“把诗歌的春芽种进读者心田”。细看内文是这样说的:“《诗刊》改版后第一期‘后浪新声’栏目,推出了不少乡村孩子的诗歌,还有校园诗社小诗人的诗歌小辑。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孩子把诗歌的春芽‘种进’读者心田。”笔名为希冀的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第一中学教师冀利芬说。

李生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01期

  • 第2024-07-31期

  • 第2024-07-30期

  • 第2024-07-29期

  • 第2024-07-28期

  • 第2024-07-27期

  • 第2024-07-26期

  • 第2024-07-25期

  • 第2024-07-24期

  • 第2024-07-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