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兵诗集《十年灯》是《晋军新方阵·第三辑》系列丛书之一。在诗集的编排上,诗人并未以“辑”来划分,而是把诗歌一首接一首地排列在诗集里。看得出来诗人很自信,他用这种方式在寻找读者中的知音。有缘的人,喜欢这本书,就会一首接一首地读下去。而不喜欢读,或者觉得诗歌和自己的感受相去甚远,自没有翻下去的必要。我和张红兵是微信好友,也曾电话、微信深聊过多次。这是一位可以信赖甚至可以进行心灵交流的兄长或挚友。诗人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也许就是读诗了。读其诗,知其心。阅读用心灵之墨和诗意之笔写出来的诗,可领略其风骨、品格。
读《十年灯》更为真切的感受,就是诗人是一个善于发现自己,袒露自己内心世界的人。这一点,非常难得。当大多数人急于掩饰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找种种幕布来遮蔽自己之时。诗人的这份坦荡与真诚,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诗歌是有声音的,诗歌也是有色彩的,诗歌是有气息的,诗歌也是有感情的。读者在读诗时,很容易能捕捉到这些,继而和诗人进行纸面上的深度交流。张红兵的诗歌之所以会让人读到其明澈和清丽,就在于他那孩子般的简单与安静,诗人看似漫不经心地呈现生活,实际上是展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看法。从哲学层面,似乎又有着老庄的闲散与无争。以诗为境界,以诗为立场。在诗歌中,诗人坦坦荡荡做人,在诗歌以外,回归到俗人的行列,行使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担当。借助一支笔,一张纸,诗人始终坚信“纸寿千年”。诗歌的声音和思想,会比肉身活得更久远。
张红兵在山西的一座小城教书、生活,在《十年灯》的“代后记”《不在诗歌之外》一文中,他追溯自己写诗的源头,把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写在纸上。其实,进入一个诗人的诗歌世界之前,了解其心灵的诉求,甚或进入其心灵世界我觉得是有其阅读准备的必要的。看似一首诗在很短的时间写成,其实,在为写这首诗做准备的时间里,那是一个漫长而消耗的等待。诗人会俯下身去,把心灵贴近人民的位置,贴近悲悯与情怀。其实,诗人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又浩荡的。张红兵写诗,似乎就是把内心所感用诗歌的形式确立一种精神上的格局。在时间的流逝中,完成对这种格局的新思考。在一首诗被确立下来后,其实诗人和读者都在远远地观望。因为这首诗已经不单单独属诗人所有,读者的阅读也只是为其增添传播的可能性。一首诗的无限可能,就是被更多人阅读,然后,萌生出更多的思考。我在读《十年灯》时,总是尽量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寻找一首诗,河流一般的无数条流向。似乎,无数条流向,才是一个诗人清澈源头初设的夙愿。
读诗集《十年灯》,使我愈发感觉到作为一个诗人,忠实记录自己生活的必要性。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特殊之处就在于他的凝练性、忠诚于心灵的纯粹性。言说生活,用诗歌的语言来修饰,不必可以追求语言的工整与华丽,甚至不需要耽于修辞,不钟情辞藻的华美。在汉语的大河里寻找那些震颤人心的字词,只需要用心,即可获得真情的力量。张红兵对诗歌的理解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繁复性这一个层面,他写诗,有着厚重的生活基础做后盾,所以,操起笔来,更有逻辑性、流畅性,语言的筛选上,行文中,跳跃、思考、留白、描摹,都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到位。我始终认为,一首诗是诗人气场的明证,是诗人气息的流露,是诗人发声的一个窗口。当然,每个人所选择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每个诗人所选择的表达方式也有不同的类型。但,那种素朴的,怀着纯净诗心的,有着诗人个体名言的诗歌,是受人尊敬的,也是值得反复玩味和细读的。诗歌与时代的关系,诗歌与人性人情的关系,在诗人不断地梳理过程中,重新升华了诗人的品格。从这个角度来看,诗人与诗歌相互成就着文本的境界。诗集《十年灯》是张红兵细心整理的一部诗集,我读得很细,在漫长的阅读过程中,也找到了我想要的关于诗歌的思考的答案。人如其诗,诗如其人。在张红兵的诗歌里,我几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周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