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描绘近代“同商”的生动历史画卷

——读长篇小说《饮马河畔》

  75岁的大同老企业家王青赠送了我一部他的长篇小说《饮马河畔》(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我最初并不以为然:这么大年岁的一位文学素人,能写出啥样的作品?但得闲翻看这部作品,刚读了几行,就欲罢不能,被深深吸引,不由得夜以继日一口气读完。这部小说以大同王氏家族两代人由农转商的经历为主线,以酣畅淋漓的文笔、细腻翔实的刻画,跌宕起伏的情节、闻所未闻的故事、广博扎实的知识,展现出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约40年古城大同真实而生动的历史画卷。

反映“同商”发展的艰难曲折

  大同自古就有商贸和手工业传统。秦朝时,大同就有驰道,东通代郡,西达云中,南下太原,奠定了大同作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南北东西商贸重镇的地位。北魏朝廷设置了“商贾二曹令”专管商贸活动。平城建有郭城,设立商贸市场、工业作坊、工商杂技等分区。他们向西通过河西走廊开辟丝绸之路;与东北部的高句丽、百济、契丹等国互聘贡使通商;往南与南朝“互市”。这些措施不仅奠定了历史上大同的商贸地位,也养成了人们的营商习惯。辽金时,浑源窑等大同陶器遍及北方,西京出产的毛裘制品、铜银器首饰等产品也不断输入宋地。元代时,大同浑源孙氏家族制作的铁甲天下闻名。明清之际,晋商依托长城关隘,不仅为驻军及北方群众供应大量的粮、油、盐、茶、皮毛等生活必需品,还同俄国、欧洲等地商人做生意,成为了晋商崛起的重要根据地。
  清末至民国,由于世事多变,战乱频仍,大同相关的记录就比较简陋,也很少,即使有也驳杂而多谬误。《饮马河畔》恰恰真实、生动、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家族由农民逐步介入大同商贸活动的全过程,为我们提供了近代大同商贸活动的一些鲜活画面。
  小说中的主角王先,本是大同近郊饮马河(现称御河)畔农村的贫困农民,靠耕种几亩薄田为生。种庄稼靠天吃饭毕竟难以为继,他就“背河”补贴家用,即背着商客过往深浅难测、水流湍急的饮马河。为了能背河,他不得不与垄断帮派打斗;为了背河,他不得不忍受冰冷河水的浸泡。离城近,还有一个便利条件就是进城打短工。但背河也好,进城打短工也好,毕竟只能维持基本生存,不是长久之计。王先有气力,有胆识,有情怀,更有抱负。于是他拿定主意在饮马河湾“澄地”造田。几经失败而不懈努力,为了造福更多农户他拼死一搏,最终团结了附近村民,在河湾东坡澄出千亩良田,一跃成为村里的富人。
  城市的繁华对农民总有很强的诱惑。王先在城市打工受到富商妻子榴莲的照顾。小时候王先和榴莲就青梅竹马,是父一辈子一辈的关系,但由于家贫如洗,王先只好眼睁睁看着榴莲续嫁给一个病恹恹的大同商人为妻。丈夫过世后,榴莲精明能干,但还是屡遭同行算计和霸凌。榴莲就鼓动身强力壮、义气又图强的王先盘下紧邻榴莲商铺的一个带四合院的临街商铺,经营传统大同商人最热门的皮毛店“谦瑞祥”。商场如战场。资金紧张,他就搬出家底并四处筹借;同行妒忌,他就开辟京津市场。凭着两代人克勤克俭的不懈努力,凭着精明与诚信的晋商精神,凭着坚忍不拔的历练打拼,凭着融通四海的胸怀远见,“谦瑞祥”与地下党合作,度过了最初发展的艰难,逐渐把字号打造成老大同皮毛行业一张令人瞩目的名片,商品不仅远销京津地区和国外,还通过秘密渠道购回大量抗战亟须药品,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此,王家子弟还饱受日伪折磨,有的还献出了生命。
  小说中王氏家族的商贸断代史,无疑是近代大同商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真实写照出20世纪上半纪“同商”经营发展的坎坷历程。这不仅反映了近代大同商贸的现实,也折射出大同人血脉里具有的悠久的商贸、手工业传承精神。
  此外,小说对大同近代手工业如酿酒、铜器,特别是后来成为大同支柱产业的煤炭生产也有生动描述。其时的煤炭生产是原始的,粗放的,简陋的。小说中背炭细节显示,那时,每一块煤炭上几乎都沾满了挖煤工人的血汗,这跟现代安全、高效的煤炭生产环境形成了鲜明对照。

展示近代商贸“封尘”的历史

  大同作为北方商贸重镇,手工业产品丰富,各条街都有特色产品。如月巷就聚集了很多铜器作坊,南关东西街则主要加工销售牛羊皮革,成为远近闻名的皮革街。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经过一百多年迭代,传统皮毛加工工艺几乎失传。小说中详尽还原了臭皮匠软皮、去脂、碱洗、控水等整个“熟皮”过程。如软化皮毛,要先制作芒硝水,咸淡是关键。太咸了索皮,太淡了皮毛不到火候,发硬。当硝水咸了时也可加些回收后的硝水淡化……每次制硝水都要口尝,把握好咸淡。浸泡皮毛也有方法:“向顺下皮子头部。整张皮子全部浸入硝缸后,用右手捏住皮毛头部,左手从头部向尾部压扫,反复两次后第三次从尾部向头部压扫。第四次将皮子横过来,双手捏紧皮毛的一侧前后腿,再行压扫,然后顺入硝缸中”,“狗皮和狼皮硝20多天,猫、獭兔、獾等小型动物皮子硝10到15天,狐狸皮硝15到20天”,等等。这些极具传承性、细节性、真实性的加工工艺描绘,为我们很好地展示了大同传统手工业劳作的艰辛、工艺的复杂和制作的不易。
  商品保护是维护贸易秩序的必要手段。大同地区从北魏时期就是掳掠或依附来的众多少数民族的安置区,人们胸怀宽广而崇武尚勇。《魏书》辑录的北魏名将多为大同人,即使现在,很多大同人也习武成风。小说中“背河”、赴京津押镖等情节,不仅真切描绘了武人当年谋生的基本状况,也生动反映了草原人的豪爽好客的民族习性,以及京津地区近代商贸鱼龙混杂、个别人坑蒙拐骗的现实,使小说获得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多意义的社会揭示。
  商业发展当然有正当竞争,但并不乏残酷的倾轧。作品中白义忠本来是瑞祥布店雇佣的掌柜,但他心怀不轨,在老板蒋有伟过世后,欺负榴莲无儿寡妇,不仅大肆贪腐,还试图占有榴莲,鲸吞蒋家全部财产。王先创建谦瑞祥皮毛店后,与白义忠的祥瑞轩皮行形成竞争关系。对此,白义忠怀恨在心,多次不择手段打压谦瑞祥,甚至勾结日寇甘当汉奸,成为“同商”中奸诈阴险的反面形象。

凸显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

  古代大同由于多民族杂居互融,形成了很多闻所未闻的独特地方风俗。
  北方普遍干旱,大村子一般都有龙王庙。龙王庙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农作物遭遇严重干旱时人们要抬着龙王塑像进行祈雨仪式。祈雨活动当然是神圣的,但也是人们必须要付出的。除了贡品、金钱、时间和体力,还要有人扮演“大刑”“二刑”以及“小刑”。“大刑”,就是在额头上挂着钩、叉、挠等八件铁质利器刑具,两面腮帮还要穿上一根长针。“二刑”则是把这些刑具挂在胳膊上,“小刑”是挂在腿上。他们从龙王庙里出发,绕村一周,在真武庙祭拜后再返回龙王庙。这种原始而独特的祈雨仪式我们很多现在的大同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古代大同正月十五闹花灯似乎远比现在热闹。活动都有商户和市民自愿组织,有船灯、小车灯、高跷、抬阁、挠阁、担阁、穿心官、秧歌舞、大头娃娃等组成。高跷一般有最活跃的“二小”引头,或扮演刘关张“三结义”,或扮演吕布戏貂蝉,或扮演孙悟空打白骨精等经典戏剧加喜剧情节,或打斗或礼拜或问候或祝福,总是非常引人瞩目。抬阁现在几乎绝迹了,往往有24名壮汉抬着一副巨型多层木架,多为《白蛇传》情节,上层是“水漫金山”彩色模型,金山古刹有法海及和尚虔诚做着法事;下层是游走的白素贞、许仙和小青,你追我赶,逗趣取乐,煞是好看。挠阁是一名壮汉背着一副木架,上面站着一名或者两名童子,穿着彩色戏装,随着鼓点摇摆扭动,潇洒飘逸。穿心官,两个衙役装扮的人抬着一根木杠,县令模样的人骑在杠上进行滑稽表演,引得观众哈哈大笑。

彰显当代“同商”的文化底蕴

  王青是小说中王家的第三代后人原型,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及企业管理,他发表过多篇生产技术研究论文,并曾荣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后来成为大同市知名的企业家。一位年过古稀的企业家,竟然还能轻松驾驭一部带有家族传记性质的长篇小说,且行文流畅,描写生动,入情入理,张弛有度,这就非常令人讶异,也令我对当代“同商”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深深敬服。
  情景交融、以景托情的文风渗透着新时代“同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小说并不一味平铺直叙地讲述祖上的创业历程,而是非常善于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如第五章是这样开头的:“立冬后,饮马河开始结冰。早晨太阳还没露头,河滩上枯黄的杂草已经结满了白霜,远远望去一片银白色世界。那白霜夹杂着点点枯草的黄斑,在腾腾雾里时隐时现,像步入仙境。太阳出来了,雾气慢慢由浓变淡,渐渐散去。白霜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霜由白变暗,最后成为一滴晶莹剔透的小水珠,挂在焦黄的草叶上,树枝上,有的像一串串珍珠,有的像一颗颗钻石,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这段情景刻画,既引出了下文娶亲队伍的描写,又为新娘子改嫁主人公做了伏笔,还隐含着有“癔症”新娘子同主人公婚姻的短暂,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天人合一”思想。作品第十九章、第二十六章等开头段落也是这种思想的生动体现。
  地道方言土语的运用彰显着作者弘扬地方文化的博大情怀。王青生在北京,童年生活在北京,但对故土方言土语的运用非常娴熟。如过去女孩怪怨或痴怨男孩都说“不进眼”,说女孩撒娇叫“圪谄”,说人难受到一定程度“没抓没拿”,说额头叫“眉髅骨”,说认输叫“告草”,说扫帚叫“笤帚疙瘩”等。这些方言现在几乎绝迹了。他对本地当时流行的“讨吃调”、顺口溜也能信口吟咏。如“正月里娶过个奴/二月里走西口吆/早知你走西口,不该那个娶过奴//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不能留/送哥送到大门口,知心的话儿说不够……”也如旧时儿歌:“那后生,真是潮/姑娘面前瞎圪绕/圪显、圪谄满山跑/上山楼,山楼高/耍脱摔下跌断腰/二两麻油二两胶/强会儿糊住个大板腰/外母娘,不肯饶/女儿想见绕遭遭/不许见,不能眊/气得后生挖挠挠”等。这些深刻在骨子里的滔滔不绝的地方传统文化情愫,清晰地吐露了作者热爱地方文化、挖掘地方文化和弘扬地方文化的真挚情怀。
  小说中,作者还借书中人物作诗,显示出作者多样的文学才华。如《雪》:“落雪路冰滑/风卷起白沙/茫茫戈壁叠雪浪花/凛冽凝霜满眉发/驼铃紧,雪漫天涯//一绳牵驼马/缥缈穿谷峡/走他乡,远离家/千里冰封冷月下/顶暴风,冒雪花。”道出了古代走口外商旅的一路艰辛。作者也借流浪艺人吟唱:“枯木古道黄沙/昏天草地雪花/寒峭野狼兵卡/无奈飞越/路断滞游天涯”,“远离家,强插花/弹唱歌舞俏眉颊/盼君来下榻/踩蹬下马疑似他/移步窗前细观察/羞答答空戴野菊花//野狼嚎,悍兵卡/绵绵山峦难到达/情郎默许下,奴家想郎眼盼瞎/难不知痴妹夜画/画不尽朝阳到晚霞”等,哭诉了流浪艺人的遭遇、酸楚和心痛。

曾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22期

  • 第2024-08-21期

  • 第2024-08-20期

  • 第2024-08-19期

  • 第2024-08-18期

  • 第2024-08-17期

  • 第2024-08-16期

  • 第2024-08-15期

  • 第2024-08-14期

  • 第2024-08-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