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魁笔下的角色,主要聚焦于步入后青春时期,逐渐迈向中年的80后一代。主要围绕着“马山”及其挚友们的生命轨迹徐徐展开,深入剖析了这一代人在飞速发展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浪潮中所面临的多重选择与内心迷茫。马山出现在多个作品中,时而是一位兼具深厚学识和家庭背景的北漂青年,时而又化身头顶县文科状元光环的沪漂追梦者,还是都市白领或律师。这些角色通过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事业上起起落落以及情感世界波折纠葛,共同构建了丰富多彩的“80后人物群像,深刻揭示了这一代人在物质世界迅速迭代背景下的种种奋斗与困惑,小说集中塑造的女性角色也面临着情感与社会的双重挑战,她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需应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期待与压力,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使我陷入沉思。
在《总有人路口先走》这篇作品中,吕魁塑造了80后“债二代”老纪这一人物,曾为斩获文学大奖的作家,因家庭原因转行经营企业,背负着债和责任,无可逃避,又无人诉说,但对文学的热爱从未改变,于是来到了马山回乡创业的酒吧。结尾处老纪所写中篇小说名字恰是本文的题目《总有人路口先走》,读到这里,我的后脑勺像被射进一颗吊诡的子弹,引发无数联想,这枪是谁开的?作者,人物老纪,还是时代?如题目所言,我们的人生面临着很多岔路口。作者巧妙地运用现实和回忆交替叙述,使马山、柴老师、老纪三个无法掌控命运的人在酒吧这个“路口”相聚,先是面面相觑,再是试探着,交流一番,一饮而尽后各走各的天涯路,过段时间又会来到这个放马归山的路口,踏进同一条河流,只是这一次老纪先走了。马山和柴老师一时间怅然若失,他们既不是朋友也不是同行者,那他们失去了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失去了同类。如果把80后比喻成一支队伍,排在队伍后面较小的80后望向队伍前排的老大哥时,肯定是希望看到一点希望、一点美好的。也许生活没有标准答案,“马山”们只知道脚步已不能停歇。《朝九晚不归》中,繁忙的工作总是让人披星戴月地奔走于生计之中,作者运用穿珠连线的方式,片段式串起一个个人物的故事后,主人公马山却未归来,他去了哪里呢?《我略知她一二》中,对于赵艺萌,我所知仅仅是冰山一角。正如我们无法完全窥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无法完全体恤他人的境遇,那些未知的部分无形中为本文的叙述注入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我所讲述的一二事,仅仅是我眼中的赵艺萌,她的真实面貌或许远比这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深邃复杂。
小说还展现了在情感与社会矛盾交织中现代女性的变化。出现在马山世界里的“她”们,都不可避免地卷进生活的漩涡,失恋、得到、失去,都带来了精神上擦伤。如果说,20年前的80后还经历着成长的迷茫,那生活在当下,他们大部分人已成为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社会资源的中年人,但他们依然处在脚踩西瓜皮的境地,稍不留神就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男人要寻找生活的出路,女人要寻求改变命运的出口,但常常事与愿违。在需求迭代的旋涡中,女性也被贴上了物化的标签。我们习惯于用工业化的思维去考虑周遭的问题,包括人的情感,能不能像生产一罐工业饮料一样轻易得到?《我略知她一二》赵艺萌从高中时期的校花到大学到嫁为人妇再到单身母亲,有失恋,有收获,有时显得拘谨,有时又开放,这种已知与未知的矛盾,不仅为她的生活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更使文本的内涵愈发深邃,引人入胜。《一直下雨的星期天》耿芊芊在咖啡店兼职时,她与闺蜜熊姐玩笑中交流遇到一位西装男士,提醒她思考育儿问题。熊姐恋情受挫,但最终找到幸福。吕魁在叙述中,更偏向于现代女性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现代女性在心理上的挣扎与需求,自我认知从觉醒到对现实臣服。正因为塑造了成功的女性角色,才使得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有了理想主义的光环。
小说更是“三幕式”叙述结构的完美呈现。在《火车要往哪里去》这篇作品中,作者从故事建立、对抗和解决三个阶段展现了主人公在爱情、道德和自我追求之间的矛盾。文章一开始就描绘了自以为见过上海大世面的主人公马山与小城高中恋人——牛红红之间的关系。马山时刻思谋着分手,内心全是对上海本地女孩徐菲菲的向往,就在马山准备分手的过程中,被牛红红发现了蛛丝马迹,引发了激烈争吵。通过牛红红的愤怒和马山的无奈,展示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冲突和马山内心的挣扎。最终马山再一次向现实低头。“考一代”如风筝,不仅要自己优秀才能脱离小县城,还需要牵扯着他远行的那根家庭线也要足够优秀,要不还是会被打回原形。这些场景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爱情和选择的故事,展现了主人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叙述方式增强了作品的深度,在本部小说集中,既有马山第一人称的主观感受,也有对其他人物言行的客观描绘。《微醺时各怀心事》通过不同的场景和人物对话,混合了现实与虚构,包括了浪漫的邂逅、朋友间的互动、个人情感的挣扎以及社会事件的提及,使故事更具多样性和深度。
高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