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西北偏北的张力之美

——读《纸旷野》

  作家叶舟的文字总有一股力量,饱含西北边关浓情,总能迸发出一种汉文化与西域文化交融碰撞的张力之美,兼具诗歌质地与小说叙事的相互参与,使他的文字由里到外彰显出粗犷中有细腻、凝重中有灵性的立体交错感。诚然,按叶舟的文学脉络,他首先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然后是一位“西北偏北代言人”的顶级作家。
  就拿这本短篇文集《纸旷野》来说,当中有随笔,有小说,甚至有剧本。编辑颇有心,将这些很有收藏价值的短文分为四辑:“蓝色的敦煌”“我的帐篷里有平安”“世上的奇迹”和“纸旷野”。
  本人与作家叶舟都生活在西北兰州。机缘巧合,恰逢我读完叶舟撰写的最新舞剧《敦煌消息》的文字剧本,这本文集便及时出版了。舞剧剧本里有这样一段话:“少年形象,年龄模糊,从军数载,驻守边关,屡立战功,颇有霍去病之风采,兼具封狼居胥之雄心。”平平常常一段话,实则道尽了本人儿时起,向往边关大漠的一份单纯憧憬。我甚至恍惚间,产生一种错觉:白衣翩翩,手持长剑,奔忙于丹霞岩壁或是行走在大漠孤烟。
  我委实是带着一份敬仰之心阅读这本集子,爱不释手。他的系列随笔《羊》中的一行文字完全是诗歌化的呈现:“焰火之美是一出牺牲之美,它使白昼成为一场喜剧,又使黑夜成为悲剧。”
  有朋友说,当读过叶舟的长篇小说《敦煌本纪》或《凉州十八拍》后,再读诸如《纸旷野》这样的短篇文集,就是一种消遣。我并不认同这个说法,其文字的厚重感,尤其那种张力之美,丝毫不逊。譬如《何谓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例》一文中有很长一段排比句:“那时候的江山远阔,是用来眺望和珍爱的;那时候的月亮也朴素,是用来怀想和寄托的;那时候的飞鸟有翅膀,野兽带牙齿,大地上的四季泾渭分明,是和苍生一起合唱的……”那篇耳熟能详的《我的帐篷里有平安》中的一段:“不加犹豫,我双目微阖,开始弹拨起来,如梦如幻地漫唱起仓央嘉措的一首谣曲。”
  有幸与作家叶舟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座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西北边陲之地,一座向西,或者西北偏北方向,有着地理上本就极富张力的河西走廊的城池,是为大幸。“诗歌,不再是日常必需的盐,亦不再是沾满露水的大路菜;它只是一条修身的秘径,一种催问性灵的香料,不分寒暑,无论短长。”(《世上的奇迹》)
  上了年纪的诗人叶舟如此细致的感怀,怎不令人共情动容?作为年轻时同样做着诗人梦的我,更是不禁落泪。而在《纸旷野》一书中,我还读到了一篇非常独特的小说佳作《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
  看得出,作家叶舟吸收并改良了唐人传奇的叙事逻辑,较之《博物志》或《集异记》等,显得更为洒脱、诡异和机巧。他首先写了苏东坡被贬谪江南从而遗爱黄州的故事。继而,情节使然,在修文和叶子无法唤醒夫子时,滑雪少年翩然而至。而滑雪少年也仅仅承担唤醒夫子的任务,这就是叶舟提出的“交叉跑动”概念的一种结果。滑雪少年便是加速交叉跑动的动力源,也是叶舟试图探究诗歌与小说之间的隐秘联系方式。唤醒夫子后,他脚踏滑雪板,随白雪大风而去,极为诗意。
  相较于唐人传奇的寄寓深刻却文辞粗糙,作家叶舟运用张力十足且富于现代感的语言,悄然做了改良递进,也进行了一场反证。“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叶舟做了一次古今衔接。
  一本颇值得细品的短文集《纸旷野》,很大程度凸显了作家叶舟的文字张力,叙事中的西北偏北阔步而来,美到极致。

李庆林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8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6期

  • 第2024-08-25期

  • 第2024-08-24期

  • 第2024-08-23期

  • 第2024-08-22期

  • 第2024-08-21期

  • 第2024-08-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