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治西50里有村曰“临涧”,地近“修真古洞”,路通沁翼河东,乃是三水交汇之渚,峰奇川秀之域。其三水按旧县志引《水经注》,一为南河水,出沁水县白华岭下,向东流入县境之临涧里。二即《水经注》所谓上涧水,出辅山之北,向西北过“修真古洞”至临涧。三为石湓沟水,出自中条山脉渊深崖峻之石湓处,在临涧与上涧、南河二水合。
临涧,地处中条怀抱,向西倚着玉京山与沁水县为界,向南有米粮山为之屏障,北隔大河川与铜子崖遥遥相对。村子脚下有县境内最大的董封水库库区,聚三水之汇,出为高峡之平湖。其波光粼粼,水滑如镜,烟岚浩渺,岸柳依依,滟滟如入江南之景。然却于20世纪60年代库区建成之前,县境内曾有“董封临涧,用西瓜皮洗脸”,或“临涧人不洗脸”的民间俗语流传。意欲讽其少水之苦。近日随当地友人探访于临涧三水之源头,方始有所觉悟。由于地近临涧的河床地质为灰质岩层结构,喀斯特地貌所致。在枯水期,水量趋微,三条水系皆在距临涧十多里处渗漏于地下成为暗河,只有在汛期水猛之时方汹涌而至,有1月余。据说暗河潜流至南大河下游20公里处的“师婆泉”方涌出。此方为临涧人苦水之谜因。然则,也有民间传说附会,说古时候某天晚上有河神召喻“接水啦!接水啦!”的声音传来,而临涧人则自恃地处三水交汇之上游,扼守三水源头之必经,又何能少水于我?村人故大不恭敬,未予理睬,旋即神怒,三水近临涧时皆潜为暗河,临涧人悔之。
临涧村紧临着董封水库库区,其所倚玉京山山麓近水处则形成洲渚,方有岸柳烟渚,独具江南之景观。董封水库库区积水面积有300多平方千米,是一个总库容2000多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建于20世纪的1959年冬至1960年夏。如此浩大之工程,建于那个百废待举的年代,不能说不是个奇迹。县中高级教师,临涧人氏王健民先生通过查阅、走访、挖掘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撰写了2万多字的长文《董封水库修建始末》,较为翔实地记录和还原了当年这项浩大的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场景。
据王健民先生《董封水库修建始末》所载,水库动议于1958年,鸠工始建于1959年10月中,完成于1960年5月。在短短的7个多月时间里,组织动用民工1万多人,用近乎原始的劳动工具,在北方最严寒的季节,适逢史称“3年自然灾害”的困难年头,在朔风怒号,飞沙走石,严霜凛冽的库区工地,其实况可想而知之艰险。在临涧村的崖坎下、道路边至今残留着成排塌毁或呈半掩埋状的土窑洞,当年即住着大批民工。如今时过境迁,这些废弃的窑洞已尘封了当年艰难的岁月,而临涧人则真切见证了这一段悲壮的历史。
临涧是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途经濩泽去往河东的古道即从其扼于涧水岸边的真武阁券下穿过,自古为历代兵家所必争,多次成古战场。其西与沁水县宋金时期岳家军余部,泽州周村人梁兴组织的“太行忠义社”抗金义军所据守的“南阳砦”,以及义军在北面铜子崖所据守的“铜窊砦”,皆近在咫尺,互为烽火成掎角之势。女真族南侵史称的“南阳之战”即鏖战于此,民间演义于临涧多有流传。明代诗人杨子器也曾有诗云:“太行忠义奋如云,人血淋漓染战裙。一战南阳余孽扫,梁兴本是岳家军。”可见当时兵火之惨烈和传布之广远。
20世纪抗战时期的中条山战役期间,临涧作为通往中条腹地的咽喉要道,豫北日军为增援合围中条,与国军第14军的83师、85师,及武士敏部的98军更是多次激战于此。14军85师所部在临涧坚守长达4个月之久,与据守“铜窊砦”的日军形成对峙,日军居高,多次炮击于临涧。在玉京山、米粮山的战壕工事遗址中,至今尚有累累白骨出土,多为临涧人就地掩埋的83师、85师抗战死难将士。如今战时的硝烟虽已散尽,站在临涧村北古庙留着弹洞的残壁前怀古追远,仍不禁令人唏嘘,凄然泪目。
临涧虽地处县邑边陲,但距商汤雩祭文化的发祥地析城山,近在十数里内。据临涧村西北“成汤庙”所存万历三十二年的残碑所记,“临涧北旧有“成汤庙”,其来远矣。”碑文中记其社庙重修“经始于万历戊戌,工终于万历甲辰”历时6年始成,“其规模制度靡不巍然阔然;神像绘采亦皆粲然焕然。”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初兴,“成汤庙”改建移作教育为学校数十年,20世纪80年代后始荒废。如今的“成汤庙”虽残破颓败,香火不继,且荒草满庭间,但以其万历年间残碑所记规模制度,依然目及所在历历,数百年间亦未改其形制。以其信仰文化传承的千百年岁月流长,也为之无远弗届矣!
村中有“西胜寺”位据高岸,寺院有两进院落,以角门相通。角门为二,一出转一进处有平台一方,凭栏望去有登临之感。古时三水汇川或有壮观,此处可观云水波谲,可望水天一色。寺院二进门头悬的木匾虽为硬木,经风雨吹剥,年久已朽,“云水洒砦”四个大字则雕痕已浅,字迹模糊。后人用赭色描出,读之仍令人神气清朗,蓦然生出云水碧霄之诗情。“西胜寺”成寺久远,然殿宇存之甚全,虽朝代更替,然皆作公所,摊丁派粮,息讼止争,雩祭赛事,村社杂务皆出于此。现只存乾隆十三年重妆神像碑记,并追记“岁次乙卯”乾隆元年重修殿宇事宜。还有本邑名人王国光于明朝隆庆四年游宿临涧诗碑一方,前几年也被人匿之。王国光为本县润城上庄人氏,为大明隆庆、万历朝重臣,曾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深度参与张居正的变法,著录有《万历会计录》推广张居正改革税制的“一条鞭法”。王国光在隆庆四年期间因病告归居里,携田丈宜菴游临涧上河“修真古洞”,曾夜宿临涧农家,亦有宿“西胜寺”一说。留下了绝句诗《临涧更宿》以传:“山近芜村水近楼,小桥烟火数家秋。客来笑问烹鸡黍,一话桑麻夜未休。”村人感念之,刻诗碑一方镶嵌于“西胜寺”殿壁。
临涧地偏西南,出则为沁水地界,人多以为处中条老林深山,地僻荒远,而实则临涧早年大多川地,壤沃土肥,至兴建库区蓄水后被大片淹没方痛失,令村人疾首。
光影过隙,青山依旧,或“西胜寺”凭栏依旧可观“云水洒砦”,“铜窊砦”依然可望千年历史之沧桑,玉京山麓洲渚,村人新建的度假胜地“泛花岛”也有湖光山色,然河东故道的荒废,或正是在循着桑田之变的自然法则渐行向远,则是天道之轮回,非赖人力所为矣!
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