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万里奔赴 跨海“背山”

一个人如何成就一座“类博物馆”

  • 杨俊友在为参观者讲解。

  • 赵铁山的孙子赵逸堂携家人参观博物馆。本报通讯员摄

  •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全国各地“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山西也不例外,各类博物馆都是游客云集、人流如织。一些文化特色鲜明的“类博物馆”(具有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功能,但尚未达到博物馆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同样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位于太原市小店区时代自由广场的山西恒青书画艺术博物馆就是其中最为特别的一个。
      特别之处在于,这个“类博物馆”和一个叫杨俊友的普通人密不可分。杨俊友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不仅是山西近代著名书法家赵铁山的书法爱好者,还是一位收藏家、诗人、赵铁山研究专家。为了带赵铁山作品“回家”,他不惜卖房筹款孤身赴日,10年13次跨海“背山”,抢救回2000多件(套)文物,其中与赵铁山有关的800余件;他创办了“百姓收藏网”,在线上传播包括赵铁山作品在内的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他建成了山西恒青书画艺术博物馆,专门展示赵铁山相关藏品。
      赵铁山的孙子赵逸堂携全家一行十多人专程从宁夏赶来参观该艺术博物馆,老人家拄着拐杖参观完后感慨万千:“杨俊友,你为赵铁山文化艺术传承做了一件大好事!”
      8月底,在山西大学城一创业基地里,晋中同心读书会正在进行,来自社会各界的40多位读书会成员津津有味地听主讲人杨俊友分享自己的13次赴日经历。每到惊心动魄的情节,大家无不惊叹,“太不容易,几天几夜不睡觉,多次历险痴心不改”“10年奔波,为赵铁山建成一座博物馆,其志可嘉,令人钦佩!”

    矢志要做“铁缘人”

      自小热爱文艺的杨俊友,自取笔名铁缘人,一表与赵铁山有缘,二表自己铁了心要研究赵铁山。
      赵铁山何许人?民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出身晋商富户,与儒商榆次常家是世交,与常旭春、常赞春交厚,书法文章上各有所长。赵家家教甚严,四兄弟皆是书家,以铁山为最。他帖上学养深厚,勤奋自励,在两位兄长引导下,19岁考上拔贡,但志不在此。“立品定须向白璧,读书何必志青云”,赵铁山一生敬仰傅山人品气节,以其为榜样,立志做爱国持节、刚直不阿的文人,康有为曾赞“大江以北,无出其右者”,有“华北第一支名笔”美誉。
      杨俊友与赵铁山同为太谷人,生于1957年的他,从小就听过许多赵铁山的传奇故事。“篆隶真行四体皆精,一生书写碑铭极多,当时以能请到他篆刻碑额为荣,在山西甚至北方极有名望……”杨俊友姨母的公公曾是赵家“静丰得”伙计、账房先生,后拜赵铁山为师,他家中堂挂有赵铁山书法,深深吸引了杨俊友。“他为人简朴,待人和气,重情重义,很有骨气,他曾送我一本亲写的《千字文》,是我家的传家宝。”老人拿出精心包裹的《千字文》,拜托杨俊友印刷千余册,传于后世。翻印《千字文》前后月余,杨俊友有时间临摹欣赏,不知不觉爱上赵铁山书法,也走进了赵铁山的世界。
      杨俊友无数次去太谷城中的赵家老宅和“静丰得”遗址,寻觅到赵铁山的气息。他们仿佛是一对故人,在一座小城的时空中一点点靠近,隔空相望。
      1976年杨俊友入伍,当的是铁道兵;1983年退伍后,被分配到太原铁路分局榆社车务段工作;1986年,调入榆次铁路医院(现晋中市第四人民医院)——杨俊友自诩,当的铁道兵,干的铁路活,可不是和“铁”太有缘了!
      从少年结缘,中年发力,到晚年痴迷,杨俊友以赵铁山书法为起点,始于艺术收藏,终于艺术研究,正是幻化成“铁缘人”的人生使命写照。

    续起中日书法缘

      杨俊友潜心搜集研究发现,赵铁山与日本渊源颇深。
      除了参加过首届中日书画联展,赵铁山还参加过1926年中日第四届书画联展,6月在东京,7月在大阪,与齐白石、金城、徐宗浩等参展者在东瀛名声大振。1937年抗战爆发后,赵家“静丰得”花布庄被炸起火,化为灰烬。外界传赵铁山死于这场轰炸。实际上,赵铁山已逃出城躲过一劫,见死讯频传,遂将计就计秘密潜回城中,在一片废墟的“静丰得”后院陋室里隐居,化名赵侃,足不出户长达8年。他自书“不死且消闲岁月,藏身犹避旧名声”,凛然正气,令人感佩。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年近古稀的赵铁山溘然长逝。
      时间回到1986年。杨俊友在《晋中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太谷县举办山西文化名人赵铁山书法研讨会,邀请日本书法家近森孝恕参加……1957年起,近森孝恕在东京创办“龙祥书道会”,收藏、研究、办学,将赵铁山的隶书、楷书推荐到日本书道联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他心中一喜——还有这样一条线索也可以连接到赵铁山!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92年6月,杨俊友所在单位接待了一拨日本友人,和他们交往中,杨俊友不但打听到近森孝恕的消息,还幸运地获得了通讯地址。杨俊友寄去印刷本《千字文》,获赠一套《赵昌燮碑铭集》全四册。1994年冬,近森孝恕应邀来山西访问,两人在山西大酒店见了面。近森孝恕现场泼墨,字体挺拔苍劲,笔法挥洒自如,深得赵铁山书法精髓。遗憾的是,1998年5月,近森孝恕因心脏病去世,跨山越海的中日书法友谊中断了。
      近森孝恕一生致力于研究赵铁山书法艺术,最有名的趣谈是“掀屋挂字”。日式房屋较矮,无法悬挂赵铁山的对联,于是他把屋顶掀了,加高重盖;还把赵铁山碑拓《张丹山公家传》摆到桌上,默背临摹。他收藏了赵铁山对联、碑拓、书籍、碑铭集等众多物品,常去汤岛圣堂博物馆向汉学家石川忠久教授请教。这也是近森孝恕身后要将藏品捐赠圣堂博物馆的缘起。

    带赵铁山作品“回家”

      2013年,杨俊友创办“百姓收藏网”,将一些自己的书画藏品发到网上。他将近森孝恕送他的几幅书法作品、赵铁山碑铭集、两人见面时的合影等,专门做了个专栏。一个叫尤利子的人在网站留言,自称是近森孝恕的女儿,是一名中文翻译。杨俊友迅速联系上她,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这条因赵铁山书法而建立的桥梁,再次被搭起。
      得知近森孝恕家收藏的一批赵铁山书画作品,要捐给汤岛圣堂博物馆,杨俊友不由心念一动。当看到尤利子发来的藏品清单列有《先大父锡九公事略》《孟君亦灵墓志铭》《白渐先鸿生墓志铭》《治亭常公墓志》《太谷县旧志辑略》刻本等珍贵文物时,他一度彻夜难眠,迅速决定跨海赴日,带赵铁山的作品“回家”。
      2014年元旦过后,杨俊友不顾家人反对,孤身飞往日本东京。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一句日语不会。那一年他57岁。
      在日期间,杨俊友参观了近森孝恕生前常去的美术馆图书馆。在见到心心念念的藏品时,他爱不释手,兴奋到几乎没有合眼。当他踏上归途时,藏品在机场被日本海关扣下,多亏尤利子周旋解释,才得以放行。“那次回家,我睡了三天三夜才养过精神。太累了,精神高度紧张,我怀里抱着的,可是赵先生的大作,不能有丝毫闪失。”
      那一次,他抢救性收购了180多件物品,20多张纸片,外加一些名人字画,装满一个大拉杆箱和一个2米高的大旅行包,还有一个背包……
      与其他收藏家不同,杨俊友虽以收藏为目的,但拿到藏品就开始分析研究,还创办了“赵铁山官网”。他文凭不高,就找来全套工具书学习,一边拍照上传,整理保存,一边学习文言文,将所有文言文译成白话文,让更多读者可以看懂了解,传承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
      热爱的力量无可抵挡。他每天伏案工作近10个小时,在两年半时间里,竟翻译出赵铁山作品20多万字,撰写出研究论文十几篇。

    开一家“类博物馆”传承

      走进山西恒青书画艺术博物馆,赵铁山原创的诗、书、画、印震撼夺目,艺术气息扑面而来。“诗追春风洗浴耳,书夺心声入画来。一窗古籍秋风起,满墙国学起波澜。”杨俊友用这首诗为参观者概括第一展厅的全貌。
      这座2022年正式挂牌的“类博物馆”,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是鸿赫集团旗下仁山仁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资,以杨俊友从日本收藏回来的赵铁山书画真迹及部分名人字画为主体建成,有12个展区。
      那些大大小小的藏品,杨俊友都希望有一个好去处。
      为了建好博物馆,杨俊友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全国博物馆馆长培训,到全国百余家博物馆去观摩学习,取百家之长。从图纸设计到落地装修,杨俊友都亲力亲为,他逼着自己去学习,打破砂锅问到底,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不胜其烦,精益求精。他发挥自己写作特长,把博物馆每个展区都以诗的形式去概括,朗朗上口,既有趣味也有诗意。如今在展区,参观者看不到那些原始的石碑,却可见珍贵的拓片一张张铺开,长长地舒展开来,一个个微小的残破处,都带着历史的痕迹,写满了书写者、篆刻者的心力……
      “你看这张大幅的墓志铭,是山西雁门道尹海澜许公墓志铭,撰文是三等嘉禾章山西省参事会参事晋城郭象升,篆盖是国立北京大学校长绍兴蔡元培,书丹是太谷赵昌燮……民国时期,蔡元培何等威望,赵铁山与他一起出现在同一块墓志铭上,足见其名气之大。”杨俊友告诉记者。
      据粗略统计,赵铁山一生出版书帖7种,书墓志碑铭50余种,序跋题词40余种,匾额楹联40余种,条幅、中堂、对联、扇面等应酬之作难以数计。
      “这里的藏品只是他众多创作的冰山一角,未来,只要遇到,我还要去收,尽我所能,去保护好传承好赵先生的书法艺术。”杨俊友踌躇满志。

    滋养更多人的精神家园

      山西恒青书画艺术博物馆开馆一年多来,已接待中外参观者数十万人次。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如潺潺清泉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人民日报社百城百集《见证》项目组委会制片周凌宇参观完博物馆兴奋地说:“南吴(吴昌硕)北赵(赵铁山),我在杭州常住西泠印社,对吴昌硕非常了解,没想到赵铁山书法艺术成就这么高。争取今后在西泠印社搞一个‘南吴北赵’的联展。”
      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武江波在《“铁缘人”杨俊友》一文中写道:“杨俊友不畏艰险,‘背山过海’传续文脉,他的壮举和毅力,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贵的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精神。”
      “杨俊友13次到日本,把大量的赵铁山真迹收回,这是大情怀、大义举。”书法家崔富春说。
      显然,小而美、精且专的“类博物馆”,以民间力量搜集历史见证物,守护、传承、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存历史记忆,优化博物馆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山西恒青书画艺术博物馆的建成开展,受益于国家、省、市近年来对“类博物馆”发展的政策支持。2021年,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等工作要求。2022年,我省印发《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太原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太原市类博物馆培育发展管理办法(试行)》,为“类博物馆”培育发展提供政策解读、业务指导、对口帮扶等全链条服务。据太原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正倾力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太原市已拥有101座博物馆,其中“类博物馆”有60座。
      “国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和参观者们的肯定,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年近古稀的杨俊友神采奕奕,他说,“余生希望将我的这份‘铁’缘坚守下去,将这座‘山’建成巍峨的书法之山,传于后世。”

    本报记者孙蕊 本报通讯员周俊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04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9-02期

    • 第2024-09-01期

    • 第2024-08-31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8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