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行走”的古建研究课堂

——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治潞城区研学之旅

  8月中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潞城区实践教学基地及传统建筑研学课程启动仪式在潞城区世纪广场举行。同时,“古筑新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潞城实践课程成果展在潞城区美术馆开展,这标志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长治市潞城区校地双方以研学为媒介、以古建为纽带的战略合作又结新果。
  长治市潞城区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境内文物和古建遗存数量颇多,现存不可移动文物405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潞城区开展传统建筑研学课堂是高校古建研究的生动实践,也是促进社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多方共赢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潞城区依托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围绕“一区两地”发展目标,借助“京长”对口及校地合作的契机,持续深化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交流合作,将传统建筑研学课堂搬到古建文物现场。
  追溯清华美院第一次在潞开展实践研学,是在2022年的夏天。时值暑假,启动仪式在潞城区职业高级中学校举行。此后,每年夏天便成为潞城区与清华美院环艺系老师同学的共同约定之时。连续3年,一批批年轻学子做客潞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日前在潞城区美术馆呈现的“古筑新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潞城实践课程成果展便是2023年来此研学的清华美院学子留给潞城的宝贵礼物。
  2023年夏,历时半个月,清华美院学子遍访潞城及周边古建,用力凝望,侧耳倾听,经过现场测绘、绘制CAD平立面图、数字建模等多个环节,纷繁复杂的古建肌理如庖丁解牛般在学子的笔下延展开来,最终通过精心策划的成果展,让观众拥有亲近古建的机会。在一幅幅古建测绘图里,构图之精准、细节之精细、古建之美跃然眼前,观众在叹服美院学子手法精炼的同时,更被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深深折服,细枝末节处均见“匠心”。
  此次展出并非局限于美术绘画领域,测绘图旁的注解也很详尽,既有从时间维度出发探讨戏台的历史演变,也有细致入微到探究十八罗汉的色彩构成,“寺隐于山”的佛家理念、戏台与神明间的民俗语境也皆有呈现,传统建筑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利用也有所涉及。“我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传统建筑除了传承保护,如何在新时代里焕发生机。”2023年来潞参加实践课程的学生李思节说,“作为美院学子、新时代的设计力量,要找准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将设计成果深耕于祖国大地。”
  今年暑假,清华美院环艺系师生如约来到潞城。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研学由单一的古建研学拓展为集思政、古建、文旅、乡村振兴为一体的多元实践。
  清晨,迎着明媚的阳光,一行人来到位于成家川街道的东邑龙王庙。跨过山门,途经戏台,驻足大殿之前,不过百余步,却仿佛走过历史千年。学子纷纷表示:“不朽的造物在万物雕琢下不断改变,却始终固守着最初的模样,这是古建筑、古文化的独特魅力。而我们是传统最忠实的记录者,同时也是后代眼里最鲜明的创造者。”

本报记者孙蕊 本报通讯员孙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04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9-02期

  • 第2024-09-01期

  • 第2024-08-31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8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