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公竟渡河

  七月初的一天,儿子收到了新疆一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这是他第二次考研,用现在说法是成功“上岸”。
  大热天的中午,接到快递员电话,儿子三步并作两步冲出家门到了楼下。回来后,先洗手,再擦干,极其庄重地一点一点撕开快递封皮。只见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小心翼翼地请出内里,双手托着通知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把通知书上的大字小字全都念了一遍;略一停顿,又昂起头,用较为训练有素又富有感染力的磁性嗓音,一连诵了三遍“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是的,是诵,诵得那样投入、那样忘情、那样抑扬顿挫、那样韵味别致。
  末了,儿子眼里已含着闪闪的光。我说,想哭就哭出来吧,激动的泪,不丢人。儿子却又变得喜笑颜开,用颇有些深长的意味对我说,那不是泪,是理想的光!说时,硬是没让那理想之光溢出眼眶。
  要说我也算有点文化,但儿子诵读那八个字时,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甚至也不晓得究竟是哪八个字。
  当着儿子的面不好意思问,随后我问妻子,那八个字是什么呀?妻子看着茫然的我,用笔给我写了出来。百度了一下,查看了解释,也明白了出处,不由得便对儿子刮目相看,甚至很是叹服。
  诗名《公无渡河》。这是一个孤勇者的故事。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公无渡河。没有任何凭仗,他想渡河,是不可能的,这是现实。
  公竟渡河。即使如此,他依然选择渡河,因为他知道,他义无反顾。
  的确,儿子不容易。当初考大学,也是考了两年,第一年,报考艺术类,具体说,就是播音主持带编导。这是儿子提出的想法,从我们的认知看,艺术类专业就业面还是相对窄一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即使考上,又安知是福?但不让报也不行,儿子非要报考。他说他有理想,热爱这一行。
  报考吧,拼搏吧。但不凑巧,瞄定的线没有过;退而求其次,又都不甘心。儿子把牙咬碎咽到了肚子里,当机立断:复读一年,再考一次。儿子有这个志气,我们当然支持!
  在复读阶段,儿子对文化课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为之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快到正式报名时,他竟然说,不报艺术类了,要报大文大理。孩子这一说,惊着我们了,也惊着老师了。当然,家、校双方没说出的意思是,你的成绩恐怕还差点意思。但孩子说,他有信心,必定成功。听到孩子这么说,我们想来想去,得出一个可以肯定的结论:孩子成长了!
  最终结果,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期盼中——考上了省内一所与他的成绩相对等的大学。
  听妻子说,也就是在第二次高考的备考阶段,儿子经常声情并茂地念念有词,就是那八个字:公无渡河!公竟渡河!这是他在那个阶段的备战口号,抑或是治愈他这个少年青春期那孤独、焦虑、不安的有效法宝。不管怎么说,我可以确定的是,这八个字在他心中是有极大分量的,支撑着他为了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和信心;或者说,这两句古诗、这八字箴言的意蕴,经他一遍遍、一次次的自我升华,使他的理想和目标愈发坚定、愈发清晰。总之,他经受住了来自学习的、身体的、思想的、情感的等各方面的考验和磨炼,最终成功渡河、抵达彼岸。
  正是在这所大学里,儿子实现了极大的转变,甚至可以说是质的飞跃:一入学便当上了班干部,然后是团干部,再后来是入了党,且屡获奖学金,顺便还减了肥——减了50斤——都知道减肥是难事,没有恒心和毅力,是很难办到的。
  当然,最为关键、也最令我们惊讶的是,儿子竟然萌生了考研的想法。这可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不过,第一年考研失败了,差距还不算小。当我们准备商量让他赶紧考虑就业时,儿子考研的志向依然坚定而牢固——即刻着手,来年再考。
  也是好事靠多磨、也是努力不白费,最终成功“上岸”了。这一次,我必须要用“成功”二字了,是的,确定是成功了,确实是不易的——虽然我没有看过资料、算过人数,但我也听说了,那么多考研的孩子,录取率又有多少呢?况且,为了理想,备受煎熬又毅然决然一考再考的又有多少呢?再况且,儿子说,他报考的是一个理想中的学校、理想中的专业。
  儿子所说的那个理想中的学校,当然不是新疆的这所学校。那所学校在一线城市,且一定程度上还有些名气,儿子义无反顾地跳起来摘桃子,最终还是没摘到——跳得不够高。
  于是想起了黄灯老师和她的《我的二本学生》。如黄灯老师说,中国二本院校的学生折射出中国最为多数的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他们实现人生愿望的可能性,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
  于是又想,我的这个二本院校毕业的儿子,在为了理想而考研、在一次失败后初心不改仍硬碰硬接着再考,在经过二次苦战第一志愿院校仍没够着只好无奈等待调剂的情况下,他的那个心,该有多煎熬呀!又得有多强大呀!
  好在,美丽的大新疆有所美丽的大学校,这所美丽的大学校,最终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接纳了这个为了理想而努力的二本学生。
  依我看,黄灯老师正如她的名字一样,给了广大的二本学生、顺便也给了广大的一本学生一盏灯,这盏灯,既映照他们前行的路,也观照他们勇毅的心,让他们从而毅然决然,从而一意孤行,从而以“公竟渡河”的精神和追求、和魄力、和气概继续迈向自己完美或不完美的人生。
  文章写完,给儿子看,他沉默半晌,忽问:如读博,支持否?
  我思索半晌,感叹道:渡吧!

杨泽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05期

  • 第2024-09-04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9-02期

  • 第2024-09-01期

  • 第2024-08-31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8期

  • 第2024-08-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